對於這個結果,常浩南在一開始看到楊奉畑的時候就已經基本預料到了。 這已經遠遠超過了他在一個月前做出的預期。 相比於新舟60專案,八三工程的難度和重要性無疑都要高上很多。 相應的,影響力和分量也大得多。 而這也意味著他距離重生之初設定的目標——依靠系統帶動整個華夏科研體系的效率更近了一步。 至於姚夢娜也跟著一起也算是情理之中,她在三維數字化建模和控制律設計方面的能力很強,正是整個眼下航空工業最緊缺的人才。 畢竟在原本的時間線上,華夏第一種完全實現數字化設計、發圖和裝配的飛機型號是殲轟7a,要等到三年後的1999年才會正式立項。 梁卓平從旁邊的公文包裡掏出來了一份檔案。 “小常同志,這是一份關於專案保密情況的須知檔案,你看完之後如果沒有什麼異議,就在最後一頁籤個字。” 常浩南簡單看了一下,發現跟他上一世博士畢業之後入職時候簽署的那份內容差別不大,也就是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問的秘密不問、不在私人書信中涉及秘密、不用普通郵電傳遞秘密等等。 只不過因為1996年這會,全國也只有京城、滬市、羊城等少數幾個城市接通了網際網路,有條件上網的人更是寥寥無幾,所以後來作為重中之重的網路安全問題還沒有被列入其中。 另外就是一些成果發表的限制,如果有涉密內容,需要經過脫密,如果涉密過深以至於無法脫密,則可以撰寫成國防報告。 都是一些再正常不過的內容,常浩南翻到最後一頁,果斷簽下了自己的大名,然後把簽好字的檔案交還給了梁卓平。 “那麼,常浩南同志,重新認識一下,我是八三工程的總設計師,代表整個專案團隊歡迎你們加入。” 楊奉畑的心情顯然不錯,站起身來跟常浩南握了握手: “現階段,八三工程的測試工作還算順利,需要你們來幫助完成的主要有兩個部分,一是把我們之前的那些紙質設計圖進行數字化,以便於接下來的改進,以及設計定型之後與製造單位的對接,當然,我們會提供人手和你們一起進行這項工作。” “第二麼,是利用你在計算流體力學方面的知識,對下一步的試飛工作進行更準確的指導,加快試飛效率,我們現在有大量的飛行小時都被用在摸索試飛條件上,實際上造成了一定的浪費。至於更具體的專案細節,就得等你到了盛京再去了解了。” “感謝楊總師的信任,我一定竭盡全力。” 常浩南雖然也是第一次經歷這樣的場面,但畢竟早有心理準備,因此還是保持了一副寵辱不驚的樣子。 這個時候,杜義山又走上前來,拍著他的肩膀鼓勵道: “小常啊,你很有前途,在601所那邊好好幹,八三工程是個很有前途的專案,也有足夠廣闊的空間來讓你一展身手。” 聽到這樣一句話,常浩南心中五味雜陳,只能回以微笑和點頭。 實際上,在1996年這會,正如剛才楊奉畑所說,八三工程的研發進度還是比較樂觀的,01和03架原型機已經在閻良展開了密集試飛,剛剛下線的04號驗證機也在進行工廠試飛,一切看上去都非常順利。 所以在杜義山看來,這個專案只要按部就班地進行下去,就不會出什麼大亂子,哪怕最令人擔心的wp14發動機進度不順,也可以暫時先用wp13f型頂上,類似的情況過去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但作為重生者,常浩南當然清楚,在原來的時間線上,八三工程最終抱憾結束,並轉為了技術儲備。配套的wp14發動機也因此失去了裝機型號,雖然並沒有直接終止研發,但受到的重視程度一落千丈,沒能完成取代wp13系列的使命。 這其中的原因當然非常複雜,既有技術不足的影響,也有非技術因素的問題。 比如1997年1月,剛才提到的那架04號全狀態原型機轉場到閻良時,降落跑道的盡頭正在整修,因此挖出了一道溝,而塔臺竟然對此並不知情,飛行員則因為當天能見度很差未能目視發現,最終導致飛機起落架折斷,衝出跑道後撞到一棵樹上完全損壞。 隨後趕製的05號原型機又在1999年因為發動機故障在空中起火墜毀,兩年內損失兩架原型機,再疊加04號機損毀造成的試飛進度緩慢等原因,最終導致了八三工程的下馬。 當然,這都是上一世發生的事情了。 而這一次,常浩南有信心讓這些遺憾不再出現。 “小常同志,杜教授說的沒錯。”這次說話的是周司長: “八三工程對於你來說應該只是個開始,我們期待你能為我們華夏國防工業的進步發揮更大作用。” …… 當天下午,蓉城611所中,坐在辦公桌前的盧育英意氣風發地拿起聽筒,撥通了京航大學杜義山教授辦公室的電話。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