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但是,隨著越來越多溫州商人的加入,競爭就直接在這些溫州商人之間展開了。
開頭的幾年裡,因為過去那些當地人和猶太人從事的這些生意利潤都非常大,溫州人只要稍微降低一點價格來競爭,就可以迅速擊敗這些外國人,從而維持火暴的市場。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溫州人加入進來,開始供大於求,產品的價格於是開始走低,而質量要求卻不變,這樣衣工廠和批發商的利潤便開始直線下降。
另一個競爭對手是國內的那些外貿成衣出口商。隨著國內的紡織品、服裝開始大規模地進軍國際市場,也大大壓低了國際市場的產品價格,這進一步壓縮了這部分成衣製造商的利潤空間。
利潤下降,生意很難維持下去,無論是底層的工人,還是製衣工廠的老闆,都開始承受很大壓力。
然後,1998年法國再次宣佈大赦,又有許多溫州的偷渡者身份合法了。但是這個時候,開製衣工廠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於是,很多溫州人紛紛跑到了土耳其人開的製衣工廠。據說是因為土耳其人工廠給的工資相對比溫州老闆要高。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很多溫州人在國內的生活逐漸轉好,為生活所迫而到來的偷渡客數量開始減少。並且,即使還有新到來的人,也不願意再從事如此艱苦的工作了。
良性迴圈被打破了,那些願意做衣服的工人越來越少,製衣工廠的工人不斷流失,卻得不到補充;同時國內出口商的擠壓,讓製衣工廠的利潤也越來越少。於是,這些曾經輝煌一時的製衣工廠便一個一個倒閉了。相比於中國國內的製衣工廠,雖然在巴黎的這些工廠已經極力地壓低成本了,但無論如何工人的費用還是要比國內的要高。於是批發商紛紛轉向,開始去國內找工廠加工衣服了。
美國浙江溫州工商總會會長陳錢康是第一個在巴黎從事服裝貿易生意的溫州人。他說:“當時我發現國內的勞動力和生產原材料比較便宜,如果從國內進口的話會比直接在巴黎做有更多利潤,於是我隨即開始了進口貿易。”
巴黎的服裝業開始進入惡性迴圈期。批發商給製衣工廠的活和價格越來越少,製衣工廠能找到的會做衣服的熟手老工人也越來越少。而原有的工人則因為年齡的增加,體力也不如以前,況且收入也不比往年,想繼續做衣服的也越來越少了,這就只能讓批發商從中國進口已經加工好的衣服。
就這樣,11區的生意一蹶不振,而且很難再恢復過去的輝煌。
逐步蠶食
與此同時,在1993—1994年,隨著事業的發展,溫州人在巴黎的“地盤”也逐漸擴大。在一些新的地區,新的產業開始萌芽。2000年左右,又有一批溫州商家來到位於巴黎12區的聖馬丁街,以及從火車東站到聖丹尼街。這裡原是一條有著40多年曆史的童裝批發街。最初,在很多人的眼裡,那還是塊未被開發的處女地。但溫州人的到來使這一情況徹底改變了。
溫州人來此開店批發童裝始於1997年。那時候,這條街上還沒有幾家華人店鋪。自從陸續有人在那裡開店之後,嗅到賺錢味道的溫州人便迅速作出反應。2002年,大批華商進駐這條街,並以非常快的手段盤店。經過幾個年頭的更迭變換,這條街上的近百戶商號基本上都換成了華人店主。於是,這裡也被改稱為今天的“華人童裝一條街”。只是侷限於停車卸貨不方便,以及周邊沒有好的小街配套能使這條大道發展成11區那樣大的有名的批發區。
巴黎12區蒙加萊街本來是一條不起眼的小街道,但是,近些年來,一家挨著一家的華人電腦店把那裡變成了聞名全法國的“電腦一條街”。細述蒙加萊華人電腦街的歷史,也要追溯到十幾年前。20個世紀90年代中期,法國電腦商城蘇爾古夫在12區開業,由於蒙加萊街是從8號地鐵站到蘇爾古夫的一條必經之路,來來往往的人大部分都是來買電腦的,所以,這條街也自然成為電腦銷售業內人士的目標。
最初來到這裡開辦電腦商店的是一些東南亞華人。2000年左右,浙江籍的商家也開始進駐。發展至今,蒙加萊街的兩側,除了一家咖啡吧以外,大部分的店面都已經成了華人的電腦商店。
這條最出名的電腦街再沒有可“插足之地”之後,那些仍然在不斷加入到電腦銷售行業的華商們,便把店開在了附近的夏朗唐、多梅斯尼爾等街上。由於這一帶電腦商家如此高密度地集中在一起,也使得這一地段成為遠近聞名的電腦市場。
當然,溫州人擴張最明顯的,當屬位於巴黎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