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郵報》2009年7月26日刊發了一篇文章,名為《中國商人在法國迅猛投資酒莊》。文中寫道: 要想在法國找到比黎塞留城堡更“法國”的地方恐怕很難。黎塞留紅衣主教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首相,於1632年購買了享有盛名的葡萄園,並把他最寵愛的情人藏嬌在此。之後,這裡的葡萄酒成了路易十四國王統治時期凡爾賽王宮的宴會御酒。
後來,一個以香港為基地的中資房地產投資商在黎塞留城堡投了一大筆錢,全部收購了該酒莊,包括葡萄園、城堡和有優良傳統的葡萄酒品牌。在這之前,還有一家來自青島的公司收購了離此地不遠的拉圖拉甘酒莊(Chateau Latour�Laguens)。
報道說,在兩起收購案中,中國投資者打算將純正波爾多酒推銷給中國新崛起的那些富人。
收購後,新所有者打算在中國青島建立一家酒店,並開設相同名字的葡萄酒連鎖酒吧。收購者似乎並不看重酒莊原有市場,而是準備把酒莊所出產的葡萄酒都出口到中國。另外,他們還計劃將酒莊所屬城堡改建為一個度假酒店,提供給那些高階遊客,並推出專門針對婚禮服務的專案。顯然,這一專案瞄準的主要都是中國人。
收購者最在意的看來是葡萄酒莊園的歷史傳統。因此他們花費了巨大精力來蒐集能夠證明當地古老傳說的檔案。並且,在收購後做出的第一個決定就是把前幾年剛設計的現代化的商標改回了原來的樣子。特別在酒瓶上註明了1632這個年份,這是城堡正式出產純正葡萄酒的年份。
要注意的一點是,這似乎僅僅是個開始,而且,很快據說還有第三家中國公司正在波爾多地區尋覓待售的酒莊。
巴黎:歐洲溫州人的大本營(1)
在這些讓法國人驕傲的領域,中國人的收購吸引了眾人的一致關注,在一些不那麼受關注的領域,中國人也正在悄無聲息地取得更大的成功。特別是來自浙江溫州一帶的中國人,在歐洲商業界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歐洲,溫州人(本書所說溫州人是一種籠統的說法,包括了溫州周邊一些縣市的人員,特別是包括了佔據相當比重人口的實際屬於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的人員)的首次亮相,是2004年發生在西班牙的燒鞋事件。那起令人震驚的,也讓溫州商人損失了數百萬歐元的悲劇事件,卻讓在歐洲經商的中國人,特別是溫州人,逐漸呈現在了更多人的面前。
據說,在海外的溫州人有60萬人,活躍在全球87個國家和地區。就人口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溫州人的影響力卻要遠遠超過這個數字所能賦予的概念。以法國為例,《歐洲時報》撰文說,目前僅在法國的溫州人就有15萬人左右,其中最密集的城市是巴黎。近20年來,溫州的商人在巴黎2、3、11區和猶太人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甚至已經開始一步步地把猶太人擠出原來的領地。
對中國人而言,溫州這個詞幾乎意味著一種奇蹟。歷史上溫州從來就沒有輝煌過,在海上絲綢之路開拓得最成功的年代,它南邊的泉州成為最大的貿易港口。然後在明清時期,溫州也遠未如長江沿岸的各港口那樣受到足夠的重視。很大程度上,雖然溫州也沿海而建,但卻並沒有突出的建港條件,並且作為港口腹地也不夠廣闊。因為其背後的大山阻隔了貨物的運輸。
雖然溫州並沒有任何突出的地理或資源優勢,但卻以自己的敢闖敢幹,創造出了讓中國人為之驚訝的經濟奇蹟。如今,大家一提到溫州人就會聯想到富人、有錢、做生意等詞彙。改革開放之初,溫州就靠自己出產的“八大王”,以及滿中國到處遍佈的小商小販創造出了一個“溫州現象”,乃至於成為經濟界人士為之深入研究、探討的主題。而與此同時,幾乎所有人都沒有關注到的,還有眾多溫州人開始在悄悄走出國門,移居到國外,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取得了讓當地人為之震驚的成功。
溫州人移民歐洲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當時的北洋政府宣佈參戰,並在各地招募了大約14萬勞工赴法國支援協約國軍隊。根據與英法政府簽署的合同,這些勞工每天報酬為5法郎。當時溫州一帶百姓生活貧困,因此青年人紛紛應召。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勞工中大多數乘船回國,也有部分倖存的溫州人選擇了留在法國。
許多年過去後,這些中的一些人依靠自己的吃苦能幹發了財。他們發達的訊息傳回老家後,吸引更多的溫州青年來到法國謀生。許多溫州青年憑著擅長石雕的技能,另一些則依靠另一拿手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