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型男的話,鳳丹樂呵呵地笑了,是呀,自己的車是爹媽買的,撞壞了哪知心疼,再買一輛便是了。轉而一想,又覺得型男此話極具諷刺意味,莫非知道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啃老族。不行,得找他說說。
於是,鳳丹同意讓這位型男開車送她回家,並且與型男談了不少。透過談話,鳳丹得知,此人乃自己閨密特意為自己挑選的結婚物件,是一個小有成就的海歸。今天的偶遇看來早有人策劃好了。
幾個月後,慵懶的鳳丹竟然真的與那位型男成婚了,兩人經營起了甜蜜美滿的小家庭。回憶從前,鳳丹忍不住問:“全世界都知道我懶,你為什麼看上我。”
型男回答:“因為對你的第一印象不錯,我之前沒有見過你懶惰,我第一眼見你的時候,是你在商場精挑細選,看上去就像一個會精打細算的小主婦。那你呢?全世界都知道我花心,你怎麼看上了我。”
鳳丹同樣回答:“因為對你的第一印象不錯,我之前也沒有見過你花心,我第一眼見你的時候,你很熱心、很幽默。”
第三章社交心理學——讓你的社交如魚得水(14)
看來,由於首因效應的存在,第一印象在人際交往中起著十分巨大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與人交往時留給他人的第一印象。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儀表,衣服要整潔,服飾搭配要和諧得體;其次應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鍛鍊和提高自己交談技巧,掌握適當的社交禮儀。
正如心理學家所說,初次印象是長期交往的基礎,是取信於人的出發點。我們不僅要學會一些技巧,同時,我們要知道,與人交往是件天長地久的事,無論什麼人都有可能成為好朋友,為了保持這份長久,最重要的是我們都應有一顆真誠的心。
定式思維:別被老眼光束縛了自己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思維定式的人,時間一長,將會內心煩躁、身心疲憊、精神沮喪。比如,現在使用電腦的人越來越多。通常的電腦操作大多是採用會話形式,只要對電腦下達指令後,電腦便會言聽計從。習慣了與電腦交流的人,往往很難體諒朋友,他們對於自己的觀點要麼執意堅持、要麼全盤放棄,陷於一種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式之中。以至於被老眼光束縛了自己,交友時經常碰壁,最終對社交失去信心。
所謂思維定式效應,是指人們因為侷限於既有的資訊或認識的現象,被老眼光束縛了自己。當然,這種情況是十分可怕的。
在美國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年輕時,曾遇到一位汽車修理工。修理工向他出了一道思考題:
“有一位既聾又啞的人,想買幾根釘子,來到五金商店,對售貨員做了這樣一個手勢:左手兩個指頭立在櫃檯上,右手所致拳頭做出敲擊狀的樣子。售貨員見狀,先給他拿來一把錘子;聾啞人搖搖頭,指了指立著的那兩根指頭。於是售貨員就明白了,聾啞人想買的是釘子。聾啞人買好釘子,剛走出商店,接著進來一位盲人。這位盲人想買一把剪刀,請問:盲人將會怎樣做?”
阿西莫夫順口答道:“盲人肯定會這樣。”說著,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
結果汽車修理工一聽後笑了:“哈哈,你答錯了吧!盲人想買剪刀,只需要開口說‘我買剪刀’就行了,沒要必要做手勢。”
聰明的作家,這時不得不承認自己是個“傻瓜”,陷入了思維定式的泥潭。
實際上,並不是因為學的知識多了人就反而會變笨,而是因為人的知識和經驗越多,就越有可能會在頭腦中形成較多的思維定式。這種思維定式會束縛人的思維,使思維按照固有的路徑展開。
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在一定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使人們習慣於從固定的角度來觀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來接受事物。
前不久,有這樣一組新聞:某知名大學擬破格錄取38歲車伕讀博士。原因是,這位38歲的車伕,多年來一直懷著對古代典籍和古文字學的真心熱愛潛心自修,其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甚至是許多教授不能比的。而在新聞播出前,人們對他還只停留在老眼光中:高中畢業,嚴重偏科導致高考落榜,下崗後為謀生計蹬三輪車。看來,生活中潛伏著各式各樣的優秀人才,我們決不能被思維定式所困。
美國心理學家邁克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從天花板上懸下兩根繩子,兩根繩子之間的距離超過人的兩臂長,如果你用一隻手抓住一根繩子,那麼另一隻手無論如何也抓不到另外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