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小林眼前一亮,找到了突破口。小林說:“王先生是不是對中國的古典文化非常感興趣,尤其是《論語》,您應該有高妙的見解吧?”
本來昏昏欲睡的王先生聽到小林談到《論語》,一下又有了精神,說:“嗯,我對《論語》非常感興趣,對於丹講的《論語》有的地方是贊同的,有的地方也是有保留意見的。”
小林順勢說:“其實,我也看過‘百家講壇’于丹講的《論語》,但是我研究不多,聽不出她講的還有不對的地方!如果有時間還希望王先生您能不吝賜教。”
王經理馬上被吸引了過來,一下子有了興致,和小林討論開來。而且,在討論的過程中,兩個人簡直就是相見恨晚,保單也順利地簽了,小林還和王經理成了朋友。
這個故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就非常容易解釋,一般情況下,當人們遇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就會投入十二分的熱情;但是,如果對話題沒有絲毫興趣,即使對方熱情高漲,自己也會昏昏欲睡。
在與別人談話的過程中,也要將心比心,說一些能夠抓住對方興趣的話題,把對方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吸引過來。這樣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化解心理上的隔閡,使交流順利進行。
心理學認為,發展和實現人的潛力,是人貫穿一生的活動,生活的中心任務,就是找出儘可能充實的生活方法。不幸的是,就人們的經驗或經歷而言,由於人們生活在社會中,卻常常感到和人相處不好,給自己帶來許多不必要的煩惱。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群體或其他機構之中。在某種意義上,社會的每一個部分往往都有其鮮明的人格特徵,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其特定的方式來行事處世,但是,當你說話時,別人對你的話題感興趣而且很樂意參與到這個話題當中時,就意味著你們接下來的談話可能會很愉快。
用眼睛注意對方的手勢、姿勢、表情以及當時的整個反應,用頭腦分析其情況的真實程度,體會對方話語的意義。對方說話時的感受,是高興、是憤怒,或是焦慮,這些情緒狀態有時比話語本身更重要。體會對方談話時的心情是與他人談話和溝通的一項重要內容,從而恰如其分地關心對方,縮短與對方之間的心理距離。
世上有種人總認為滔滔不絕的言談就是溝通,他們自以為能夠說服麻雀從樹上下來。他們以為溝通就是說話,而忘了溝通的真義是疏通、拉近彼此的關係。溝通的是人,不是語言,言談只是一種途徑。
第二章 說話心理學:話是開心鎖,看你怎麼說(9)
溝通就是為了彼此建立關係。溝通時,應以關係為重,對方情緒低落時,就不要再滔滔不絕地說對方不感興趣的話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溝通的語言就是不斷地翻譯。你傾聽他人說的,翻譯成他人所想的;同樣,他傾聽你的話,把它譯成你想的。
因此,在談話中,如果對方明顯地反映出對你的話題參與不多,言語不多的時候,他可能對你的話題漠不關心,也可能是因為害羞或者是不感興趣。此時,你要儘量讓他的熱情高漲,這樣才能讓你們之間的氣氛儘快變得融洽起來,要想做到這一點,如果沒有故事中的小林那樣反應靈敏,就需要我們在與人說話時,先要多掌握別人的資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瞭解到一個人的基本性格習慣和心理特點,我們在談話的時候就不會觸礁,反而會談笑風生,讓人如坐春風!
巧拍“馬屁”:奉承別人也要懂技巧
鳳凰衛視節目中,有位心理學家說她做過這樣的實驗,把同樣的米飯分別放在兩個保鮮盒裡。跟著的幾天裡,對著其中一個盒裡的飯說一些“讚美、欣賞、呵護”的話,對著另一個盒裡的飯則說“仇恨、辱罵、難聽”的話,甚至把它當作自己最憎恨的人去罵。如此這樣連續幾天,不可思議的奇蹟就出現了,被欣賞、讚美的那盒飯保鮮得好好的,而被仇恨、辱罵的飯就變味了。心理學家說這是她親自做的實驗。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這應該是拍馬屁的最堅實的人性和心理學理論基礎。馬斯洛認為,人類具有五種需求,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從層級上看,“尊重的需要”屬於人類第四級的高階精神需要,也就是人類在吃飽穿暖之後開始追求外界對自我的尊重和自己對自己的尊重。自己對自己的尊重即自尊,自尊需要的滿足是指由於造成就、優勢、用途等自身內在因素形成的個人面對世界時的自信和獨立。外界對自我尊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