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議他出去散散心,去一個遊客稀少、風景優美的海邊度度假,這樣或許能幫助減輕心理壓力。
這位企業家朋友還真聽了我的話,帶著他的妻子出國旅遊去了。他和妻子躺在白色的沙灘上,遠眺寬闊的藍色海面,聽著海浪陣陣,讓人神清氣爽的一幅畫面。可他還是眉頭緊鎖、唉聲嘆氣,感覺心情很壓抑。他自己也很不理解,問身旁的妻子:“為什麼,躺在這裡我的壓力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增加了呢?”
“因為,你並沒有真正放下,”妻子聰明地回答:“雖然你的人離開了,心卻沒有離開,你還扛著工作、扛著業務呢!也正因為你人不在現場,無法掌控現場,所以,壓力更加增大了。”
他的妻子回來跟我講述的這個場景,讓我想起了曾看過的一則公益廣告,廣告提醒大家旅行時別忘了帶護照、機票、換洗衣物、相機、甚至筆記本,但最重要的是,請一定要“忘記帶過去的心情、想法和習慣,要空空地出去,然後滿滿的、新新的回來”。
這真是一個好主意!想一想,我們曾有多少次外出旅遊的機會,雖然飛機已經離地三萬英尺,雖然我們已經置身於風景如畫的度假勝地,但我們的心不在地面上的公司裡,就在孩子上課的教室裡;不在牽掛著下個月的營業額,就在擔心著人員招聘問題——人已經在這裡,心卻還在那裡,抓著工作、扛著公事、惦著業務、記著孩子,這樣的旅行是不是太沉重了?
該休息的時候,沒休息到,該玩樂的時候,沒玩到;而該認真的時候又不認真,該安心的時候無法安心……我們似乎總是做那個“不應該”的事。
更可笑的是,也許我們對這個假期已經期盼了許久,犧牲了不少休息時間加班加點才換來的;我們曾日夜夢想去到那個地方,為等待這一刻的到來興奮不已,可當我們真的去到那裡,真正可以投入到那個場景中,我們的心又開始想著家裡,想著未完的工作,想著各種各樣的事情。
甚至上班、學習、開會、聚會、聊天、娛樂……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我們總不能專心致志,已經習慣了人在那裡,心,卻在這裡!
當我們在外出時,就只能呆在外面,無法回到家裡,也無法回到辦公室,那麼,做好此刻應該做的事情就好了;當我們與朋友聚會聊天的時候,就不能夠同時照顧孩子,也不能夠看書寫作,那還惦記此刻無法實現的有什麼用呢?只會干擾了我們當下的狀態和心情,干擾了此時此刻要專注做好的事情。
我有位親戚就是典型“坐著這裡,想那裡”的例子。她剛生完孩子不久就和姐姐和開了一家珠寶店,生意很紅火,忙得她有時連吃飯都顧不上,之前邊開店邊帶孩子的想法就無法實現了,只好請保姆帶。但後來,她卻連續出現了幾次事故,收了幾次假鈔,損失很大。她說:“工作時,我心裡總是惦記著家裡的事,孩子吃飽了沒有?保姆把煤氣關好了嗎?家裡沒米了,老公下班記得買吧?回到家,我又掛念著店裡的事,明天店裡搞活動,不知道營業額能增長多少?過幾天還要招幾名導購,不知道情況會不會順利?……”她說自己總是無法集中精力做好當下的事情,思想被扯來扯去,感覺自己都快要崩潰了。
其實,這樣的情形有很多,比如,在我們唸書的時候,上課時總想著下課怎麼玩兒,到了下課玩兒的時候,又想著下堂課的內容還沒預習;當上班工作以後,上班的時候想著下班要做什麼事,到了下班之後,又想著上班的事;甚至認識心儀的另一半後,當和他(她)在一起時,想到的是沒完成的考試或工作,當讀書或上班時,腦子裡又全是他(她)的影子;一個人的時候,嚮往熱鬧,熱鬧時又渴望孤單……我們的心似乎從來都不在自己所在的地方。
我們已習慣了這樣,我們一直都不在當下,總是走神或分心,錯失此刻的幸福。我們的人和我們的心走著不同的方向,所以,才會心神不寧,才會焦慮不安。
。。
珍惜身邊的愛
卡耐基有一次在成年班的堂課上留下了一道家庭作業:“在下週以前去找你最想向他們表達愛的人,告訴他們你愛他。”
一週後,在課堂上,卡耐基問他的學生是否有人願意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故事。一箇中年男子站起了身,說:“自從6年前我和父親發生過激烈的爭吵後,我們就開始彼此躲避,除了在聖誕節或其他不得不見的家庭聚會,我們避而不見,即使見面也從不交談。所以,當老師佈置下作業,我就想,也許這是個機會,以緩解我和父親的矛盾”。
“晚上,我回到了父母家,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