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據說是被楊國忠逼反的,因為楊國忠老在皇帝面前說安祿山要造反,結果安祿山不反也得反。這一反,才發現偉大的唐帝國是個外強中乾的紙老虎,一捅就破。所謂“帝國精銳部隊”,不過是宮廷裡中看不中用的儀仗隊;被後人一再追憶的“開元全盛時”,則不過病態繁榮。“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便捷的交通和豐富的物產原來並非國家人民所用。實際上,中央集權也好,開明專制也好,說到底,都不過是為了鞏固皇權,甚至只是為了極少數幾個人的窮奢極欲。維繫這種統治的東西其實是很脆弱的。因此,一旦王綱解鈕,也就不堪一擊。最後,九五之尊的皇帝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保不住,只能“回看血淚相和流”。當然,他同時丟掉的,還有皇位。
這場叛亂最後在胡人(回紇)的幫助下平息了,大唐王朝卻也從此一蹶不振。儘管此後它又維持了將近一個半世紀,但已無復當年的盛況和銳氣。只要讀讀中晚唐的詩就知道,其氣度與盛唐已不可同日而語。什麼“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什麼“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那幾乎是一片輓歌。
帝國的黃金時代從此一去不復返。
。 想看書來
五 集權,再集權(1)
歷史的經驗總是會引起注意,前車之覆也理所當然地是後車之鑑。然而,作為集權主義者,尤其是那些傾向於專制和獨裁的“雄略之主”,幾乎沒有一個人會認為前朝的覆滅乃是因為過度的集權。他們只會得出相反的結論。因此,他們的吸取教訓,也只能是專制、專制、再專制,集權、集權、再集權。
宋、明、清三朝的情況,大體如此。
北宋帝國的鞏固政策,周谷城先生概括為四句話:集兵權於中央,以文臣知州事,提高監察之權,優待被征服者(《中國通史》)。宋太祖趙匡胤是軍人出身。他能夠當上皇帝,就因為他握有兵權。他比誰都知道軍隊的重要和危險。因此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確保他自己和他的子孫後代絕對能夠指揮軍隊,而不是軍隊指揮他們。這件事甚至被說成一個具有戲劇性的故事──杯酒釋兵權。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而是表現為一系列的措施。
宋代的軍隊,大體上可以分為四類: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就是中央軍,也是帝國的“精銳部隊”;廂軍就是地方軍,即諸州之兵;鄉兵則是雜牌軍,甚至是鄉勇、團練之類;至於藩兵,大約連有組織的民兵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散兵遊勇,因此史家也有不把藩兵計算在內的。顯然,諸軍之中,最重要的是禁軍。宋太祖奪回來的,就是這一部分的兵權。奪回來以後,全部集中在京師,統一指揮,統一操練,統一調動,並指派最優秀的教官(《水滸傳》所謂“八十萬禁軍教頭”,大約就是此類人物)。其中最精銳的“帝國衛隊”,皇帝還要親自檢閱。禁軍根據國家需要輪流調往各邊陲重鎮,且三年調防一次。統軍的將領,一律由中央政府任命的文官擔任。這些文官,也是要輪值的。鎮州的廂軍,也要調防。總之,練兵的不帶兵,帶兵的不統兵。地方上沒有常駐的部隊,部隊上沒有常任的將領。這就叫“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部隊沒有常任的指揮官,指揮官沒有常屬的部隊)。
這當然有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把國家的軍隊變成自己私人的軍隊。要知道安祿山之流之所以能夠造反,就因為軍隊是他們自己的,手下的將士只認統帥,不認皇帝。一旦統帥有心謀反,頃刻之間就會大起禍端。即便一時不反,像中晚唐的節度使那樣擁兵自重尾大不掉,也是朝廷的心腹之患。所以,有宋一朝,防兵如防賊,決不允許出現兵權大於皇權的可能。實際上岳飛之所以被殺,就因為他有“岳家軍”,還有一個很不合適的口號“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這就犯了趙宋王朝的大忌。更何況這時的趙宋,又是一個搖搖欲墜的逃命王朝,豈能不神經過敏,必欲去之而後快?說到底,秦檜其實不過幫趙構去了一塊心病而已,正所謂“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文徵明《滿江紅》)。
不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像這樣上下脫節,毫無凝聚力的軍隊,在戰爭中能不能奮勇當先,所向披靡,卻又是一個大問題。兵權是奪回來了,但軍隊也廢掉了。事實上,有宋一代,也幾乎被公認為是戰鬥力最弱的一個王朝。不但無能力收復失地,最後連半壁江山也保不住;而讓寡婦上陣打仗,將軍徒喚奈何的故事,大約也只能在這個朝代上演。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五 集權,再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