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張太平和範茗尋找著的時候旁邊的鬼臉忽然一聲吼叫聲,接著就聽到“啾啾”的鳴叫聲,聲音稚嫩。
鬼臉過去衝開旁邊的草叢,顯露出裡面一個白色的小身影。卻是當時範茗養著的那隻小狐狸,看著張太平兩人,想要過來又害怕鬼臉而不敢過來的樣子。
“是小狐狸呀!”範茗驚喜地說道,然後過去將小白狐抱在了懷裡面。
當時剛生出來的時候,因為老狐狸受了傷,所以三隻小狐狸被在家裡面當成寵物樣了一段時間。不過在稍大一點可以自行捕食的時候便離開了屋子和老狐狸住在了一起,之後就一直顯隱於山林之間,甚少再在院子裡面見到。沒想到卻在這裡出現了。
接著又是一陣悉索的響動聲,鑽出來兩隻紅色的小狐狸,後面還跟著火紅色的大狐狸。顯然是一家子都在這裡呢。
範茗和小狐狸們玩耍了一陣子便又幫忙著採集松脂。狐狸們也沒有離開,而是圍繞在旁邊,尤其是三隻小狐狸,雖然張大了一點比原來成熟穩重了許多,但是依然活潑好動。一會兒還在兩人的腳下呢,一會兒就又跑到了樹上,充分體現了所謂輕盈的身子。
看了看籃子裡面的松脂,張太平朝著範茗說道:“這些差不多了。”
範茗停下來朝著樹林深處喊了一聲,沒多久悟空就和小喜回來了,悟空提著的那個籃子裡面都已經裝滿了。
這樣採集下來的天然松脂不能直接食用,而是需要挑選每塊當中最為純淨的部分,這樣下來看上去很多的兩籃子也剩不了多少。好在做魚也要不了多少,這些足夠做好幾次了。
大小四隻狐狸跟著兩人一同回家,不過“大哥,它們怎麼又走了?”範茗看著消失在草叢中的狐狸們,沒來得及阻止。
張太平笑著說道:“它們不是走了,而是從另外的路子回到了屋裡面。”
對於動物來說這種人類常走的道路,上面人來的氣息太濃了,會讓它們感到不適,所以它們甚少出現在人們常走的大道上,而是有著自己經常走的專門道路。
果然,等兩人回到家裡面的時候四隻狐狸已經在院子裡面了。
幾個小姑娘已經從學校回來了,一家子齊動員做晚飯。
木紅魚幫著範茗在將那些純淨透明質量上乘的松脂挑選出來;蔡雅芝和範茗在屋子裡面準備著佐料和各種需要用到的工具;而靈兒則是拿著刀子幫張太平殺魚呢。
丫丫和天天以及小雨兒也沒有閒著,分配到了一個剝蒜的任務。
盆子裡面魚的種類不少。一條黑魚,兩條箭齒魚,一條白魚,兩條大鯽魚和一條不大鯉魚,還有一條黃鱔,其餘的都是一些半大的雜魚。
張太平也吃過一次全魚宴,就是上次在呼倫湖邊上的吃的。呼倫湖產的鯉魚、鯽魚、白魚、紅尾魚等,肉質肥美,營養豐富。上次吃得是大為滿意,所以對這個一直念念不忘,而且自家的魚也不遜於呼倫湖裡面的魚,相比做出來口味也更勝一籌。
全魚宴有12、14、20、24道菜一桌的,甚至有上百道菜一桌的。不過那是也將其它海鮮算在裡面的。現在池塘裡面的魚種類還不是很多,所以就只能擺一桌子最簡單的十二道魚的全魚宴。
張太平做的第一個菜就是“鯉魚躍龍門”。
此菜取材於“魚龍變化”的典故。據《三秦記》載:“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一里餘,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見春季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來赴之。一歲中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後以“鯉魚跳龍門”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後來又用作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唐代詩人李白《贈崔侍卿》詩曰:“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凡魚”能變成龍者寥寥可數,跳不過龍門者則有“點額”、“暴鯉”之災。後世把在科場考試中名落孫山的人說成是“點額而還”。
由於這道菜有著積極向上的含義,所以吃全魚宴之人基本上都會點這道菜。
製作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製作龍頭了。
用白蘿蔔雕刻4四個龍頭,將粉絲紮成大拇指粗、十三四厘米長的龍骨,下油鍋炸膨脹,取出用雞蛋皮纏緊,作為龍身,龍的將活鯉魚撈出,快速從背部開刀,順魚脊骨直剝,另一刀從魚皮下直剝,取出兩塊鮮魚肉,切成蝴蝶花刀片,再裝回魚身原處,將魚頭、尾部各插入竹籤上,放在兩條龍的中間,擺成鯉魚躍龍門的姿勢,再澆上一些魚湯就可以了上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