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效在北京逝世。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3)
愛潑斯坦生前,我曾多次在各種會議上見過他,並與他握手致意。得到《突破封鎖訪延安》後,我仔細通讀了全書,對他有了更深的瞭解,更多敬意。書中有兩處訛誤,一處是書前黑白插頁中有兩個圖片的說明弄顛倒了,另一處是118頁上一個日期印錯了。對於這兩處訛誤,愛潑斯坦都用圓珠筆細心地改正過來。
根在中國,流麗世界(1)
根在中國,流麗世界:韓素音、陳香梅的簽名書
同樣是名人,韓素音和陳香梅有許多相似之處。她們都出生於中國,經歷了中國現代史上最跌宕起伏的時代。她們懷抱著對祖國故土深深的熱愛,長時期生活在國外,在國外取得卓越成就,聲名遠揚。但每當人們提起她們,首先想到的還是她們根在中國。她們熱情地穿梭往來於中國與世界之間,搭起了中國與世界的友誼之橋。
由於我的工作涉外的關係,我和韓素音、陳香梅都有接觸,她們的簽名書都是我當面向她們索取的。
我收藏的韓素音簽名書是她的自傳體回憶錄《兩個太陽之間:中國的命運歲月》和自傳體長篇小說《瑰寶》。
《兩個太陽之間:中國的命運歲月》(德國Ullstein出版社,1993年)是韓素音從一個女性的視角,描述自己在中國出生並在歐洲接受教育的歷史片斷,筆墨主要集中於1938-1948年間,透過對兩個世界、兩個太陽——中國與歐洲,表達了自己的感恩之情。
《瑰寶》(英國Panther出版社,1972年)講述的是剛從英國完成學業、歸途中因戰亂滯留香港的年輕女醫生韓素音,在一次聚會中,邂逅英國記者馬克·艾略特,從此開始了一場一年零一個月零幾天的愛情故事。然而在種族、國界、文化差異的背景下,這樁看似浪漫的愛情,卻不得不以悲劇結束。後來馬克在朝鮮遇難身亡。“世界著名的、獨一無二的、珍貴悽美的愛情故事。”——在我收藏的韓素音簽名的《瑰寶》封面上,這樣寫道。《瑰寶》是韓素音早年創作的著名小說。小說一出版,立即引起轟動。1955年,這部小說被美國福克斯公司更名為《生死戀》搬上銀幕,次年獲得了3項奧斯卡獎。
韓素音出生於一箇中西合璧的家庭,父親周映彤是一位鐵路工程師,父親在比利時留學時,結識了她的母親瑪格麗特。這段異國戀情受到雙方家庭的反對,但他們態度堅決,毅然結成夫妻。韓素音是他們的長女,於1917年出生於中國,原名周月賓,周光瑚,後來還叫約瑟芬。韓素音是她的筆名。對於這個筆名的來歷,有一種說法說它是“漢屬英”的音譯,意思是她雖然是英國國籍,但屬於漢族人。新中國成立後,她第一次回到北京,就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據說,她曾經表示想回國定居,但周總理勸她說,你在國外的作用更大,在中國寫文章人家會說你有偏見。1994年,歷經數十年辛勤蒐集資料、謀篇佈局,她出版了一本《長子周恩來以及現代中國的建立:1898-1976》(中文譯名《周恩來傳》。實際上,與韓素音的文學作品相比,中國人更加熟知的,還是韓素音與中國領導人的友誼,以及她對新中國建設成就熱情而正面的宣傳介紹。
陳香梅與韓素音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她們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韓素音的成就以文學作品為主,而陳香梅除了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和新聞報道外,還是一位活躍的並且有成就的社會活動家。
今天,我們提到陳香梅,往往首先想到著名的“飛虎隊”創始人陳納德將軍。1941年初,在日美尚未開戰之時,陳納德在羅斯福政府的支援下,以私人機構名義,招募志願作戰力量,組成“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參加對日作戰,取得非凡戰績。一時間,“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插翅飛虎的隊徽名聲大振,人稱“飛虎隊”。在“飛虎隊”名聲大振的時候,一位不到20歲的女記者採訪了陳納德。抗戰勝利後,陳納德在上海成立中美合作的民航空運公司,再次與這位女記者邂逅,1947年,他們喜結連理。這位年輕的女記者,就是陳香梅。
1949年之後,陳香梅遷居香港、臺灣。1958年陳納德因癌症去世,陳香梅帶著兩個女兒定居美國華盛頓,開始了另一段傳奇生活。她由加入美國共和黨而步入政界,很快就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嶄露頭角,後來,她先後出任美國共和黨少數民族全國委員會名譽主席、美國總商會國際事務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