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抗日戰爭時期,馬海德和蘇菲在延安相識、相戀,一起走進婚姻殿堂。蘇菲是浙江定海人,到延安之前在上海當電影演員,後來也一直從事電影工作和話劇演出,曾導演和參與導演多部電影,如《礦燈》、《春雷》、《孔雀公主》、《拓荒者足跡》等。這兩本書的寫作,都有蘇菲的直接參與。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2)
《馬海德》和《馬海德的故事》分別屬於“國際友人叢書”和“中國人民的朋友叢書”。而在這兩套叢書裡,都能看到愛潑斯坦的名字。
愛潑斯坦全名伊斯雷爾·愛潑斯坦,人們常常親切地稱呼他艾培,後來他收養的兒女也都取“艾”姓,分別叫艾頌雅、艾頌平。愛潑斯坦是猶太人,1915年4月20日生於波蘭,兩歲隨父母遷居中國,此後一直在中國生活、受教育,中學畢業後進入《京津泰晤士報》任記者,後歷任《北平時事日報》編輯,美國合眾社、重慶美國《聯合勞動新聞》記者等。1933年,愛潑斯坦結識了埃德加·斯諾,從此開始為中國革命工作。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愛潑斯坦作為美國合眾社的駐華記者,先後到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等地採訪,1938年4月奔赴前線採訪著名的臺兒莊戰役。1939年,他在倫敦出版了第一本著作《人民之戰》,向國外真實報道了中國人民奮起抗日的戰績。1938年9月,愛潑斯坦結識了被他稱為“齡夫人”的宋慶齡,不久,應宋慶齡邀請赴香港參加“保衛中國同盟”,在中央委員會負責宣傳工作。1944年5月至10月,在中國抗戰進入第七個年頭,形勢十分艱難又顯露勝利曙光的時刻,愛潑斯坦作為美國《聯合勞動新聞》、《紐約時報》、《時代》雜誌的記者,隨中外記者團突破國民黨的多年封鎖訪問陝北,採訪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人,並深入延安及晉西北採訪。期間,經他改寫,新華社在延安向全世界播發了第一條英文新聞稿。
我收藏的愛潑斯坦簽名書《突破封鎖訪延安》(人民日報出版社,1995年4月第一版),就彙集了他在1944年陝北之行中採寫的通訊,以及寫給妻子邱茉莉的家書。這是我託人請外文局原局長林戊蓀幫忙辦成的。愛潑斯坦簽名用的是圓珠筆,同時簽了中文名字和英文名字。他的筆跡很輕,略有顫抖。當時,他已經年事很高了。
愛潑斯坦等中外記者1944年對陝北的訪問,在我黨對外宣傳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愛潑斯坦在《突破封鎖訪延安》序言中說,以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為代表,1937-1939年間出現了一批記者及訪問者對陝北“水平上乘的目擊性報道”,但在此後的5年裡,由於國民黨的封鎖和阻隔,這樣的報道出現了空白,直到他們衝破封鎖,再次進入陝甘寧邊區。這些記者代表了西方主要通訊社及蘇聯的塔斯社,除了播發大量新聞報道外,他們還出版了3本專著,分別是哈里森·福爾曼的《來自紅色中國的報告》、根賽·史坦因的《紅色中國的挑戰》,以及愛潑斯坦於1947年出版的《中國未完成的使命》。接受記者團的採訪,以及稍後接待美軍觀察組,成了我黨外交工作的重要起點。1944年8月18日,中央向黨內發出了由周恩來親自起草的《中央關於外交工作的指示》,其中寫道:“這次外國記者、美軍人員來我邊區及敵後根據地,便是對我新民主主義中國有初步認識後有實際接觸的開始。因此,我們不應該把他們的訪問和觀察當成普通行為,而應把這看作是我們在國際間統一戰線的開展,是我們外交工作的開始。”
這次採訪也深刻影響了愛潑斯坦的人生道路。後來,在回憶這段往事時,他深情地說:“令我最難忘的是1944年初夏的延安之行。因為這是影響我一生走上革命道路的一次重要訪問。我看到中國的未來。”1951年,應宋慶齡之邀,愛潑斯坦回到改天換地後的新中國,參與創辦了對外英文刊物《中國建設》(即今天的《今日中國》)。1957年,他加入中國國籍,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作為一位著名作家、記者和國際主義戰士,愛潑斯坦把自己的真摯情感和寫作才華奉獻給了中國,同時,多年來他也一直受到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尊敬和禮遇。1985年4月20日,為祝賀愛潑斯坦70大壽和在中國工作半個世紀,在人民大會堂為他舉辦了慶祝活動,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親臨祝賀。1995年,在他80壽辰之際,###等中央領導也親臨祝賀。2005年4月17日,在他90華誕之際,###等領導人到愛潑斯坦的家中看望了他。同年5月26日,90高齡的愛潑斯坦因病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