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爭議,我決定用實際資料重新構建他的圖表。其中包括50年來美國的GDP、股票市場指數、US GPI和其他反映生活質量的指標等統計資料。作為關注經濟體中貨幣本質問題的研究者,我發現在科登的圖表中漏掉了一個關鍵指標——美國的債務總額,包括家庭、企業、政府乃至外國的債務。
艾伯塔的真實發展指數
2000年1月,隨著美國GPI資料的修訂接近完成,我開始為我所在的加拿大艾伯塔省進行一個類似但更詳細的GPI資料分析。我的動機來自一個簡單的問題:總體來說,根據經濟、社會、健康和環境方面的福利狀況,能否可以說今天的艾伯塔省比我出生時的1960年更好呢?
該資料庫對1961~1999年艾伯塔省的GPI所涉及的有關經濟、社會和環境因素的51個指標進行跟蹤。這些指標所包含的變數在表3…1中得以展示。它們可以單獨與GDP進行比較,也可以在互相之間進行比較。我們還設計了一個獨特的資料檢索系統,使得我們能夠將指標加總到綜合指數中,如經濟福利指數、社會健康福利指數和環境福利指數等。整體真實福利指數是把所有的51個指標組合起來得到的。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4章 資本主義與經濟學的復興(1)
古代以色列的經濟倫理
公元前586年,在第一批猶太人被放逐到巴比倫之前,他們的生活已經受到明智的道德規範、準則,以及適宜於經濟生活的規則的影響。以色列銀行總裁辦公室的前任首席經濟學家和希伯來語學者梅厄·塔瑪瑞(Meir Tamari)在他的著作《我所擁有的一切:猶太人的道德規範與經濟生活》中寫到,古代猶太人的經濟哲學所基於的原則是,一切財富均屬於上帝。上帝根據人類的勞動付出,暫時賦予人類與其實際福利相適應的財富。塔瑪瑞指出,在每七年一次的安息年,土地也得到休息,這本身就是在提醒以色列人,可以信賴並且完全依靠上帝,上帝能夠為他們提供食物,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
塔瑪瑞指出,古代猶太人擁有高度發達的社會福利體系,以保障窮人和弱者的生活需求。猶太人對待福利的基本態度是,人們的財產並不屬於他自己,而是為上帝與社群共同擁有。因此,興辦教育和宗教設施的資金透過什一稅 的徵收和自願捐獻得以籌措。徵稅被公認為是生活的一部分,反映了個體為公共政策所需成本而承擔的義務。
中國溫和的小康哲學
近期我在中國的工作,是幫助中國同事設計一個新的國家核算體系,以便將自然因素考慮進中國的GDP估計和經濟政策當中。這使得我開始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家孔子首先提出的有關小康(適度)的遠古哲學並對之讚歎不已。孔夫子認為,一個尋求並達到真正和諧的社會,應該建立在小康的觀念上,所謂小康,就是使中國所有家庭達到適度與物質充足的一種社會。“小康”這個詞,照字面意思來看意味著適度的福利,在一個小康或相當寬裕的社會里,一般人都可以過上寬裕而不奢侈的生活,但是,普遍高於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小康哲學的概念基礎是,當家家戶戶能夠得到足夠的物質需求,人們得到了適度的生活,物質需求的滿足是合理的,而且公平分配給每個人的時候,真正的安寧就來到了。這個哲學非常實用,而且可以使社會達到和平與和諧。
中世紀:適度的時代
如果我們生活在中世紀,那麼,我們就會聽到教堂牧師的說教,我們必須把自己的一切交付給超自然的力量,那就是上帝。財富是來自上帝的一份禮物,只需節儉且精打細算地加以使用,而不必為此意亂神迷,以至於忘卻了我們的真正財富都儲存在天堂。
天主教的神學理論家聖·托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 1225-1274),像亞里斯多德一樣教導我們。他說,真正的經濟學關心的是家庭(oikos)福利,並且是一門有關家族與家庭服務管理的科學。阿奎那指出,物質商品的充足對於每個人的品質生活來說是必需的。個人與社群福利之間的關係遵循神授的旨意或超自然的秩序規則。
經濟核算的誕生:盧卡·帕喬利
回顧現代經濟核算的歷史是有益的,因為經濟核算最終成為管理法則的基礎。現代經濟核算之父盧卡·帕喬利(Luca Pacioli,約1445…1517),是義大利數學家和聖芳濟會的修道士,也是萊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