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哼哼唧唧地表示等他們忙完了,就教大家如何修蓄、排水池,村民們也總是咧著嘴說不忙不忙。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連小學生都能背出來的詩,樓小拾和李家兄弟這時才真正的體會到字裡行間的真實,以後再浪費一粒糧食,都對不起他們自己。
稻穀終於全部割完,只是看著屋前滿滿的又犯了難,樓小拾只知道在現代有專門的脫穀機,可在這顯然不可能有那玩意,那如何將稻穀從稻穗上脫落下來呢,難道要一粒粒的去“摘”,太可怕了!
張大叔知道了他的難處哈哈大笑,從家裡搬來一個木製的倒梯形“盆”,底窄口寬,盆地還卡著幾個糙米粒,見樓小拾仍舊一臉茫然,張大叔笑著給他解釋:“這是打穀桶,我小的時候,村子裡還是種過稻子的,後來收成不好,谷桶我也就用了盛糧食了。”
將打穀桶側立起來,盛糧食的器物立馬變成了打穀用的農具,樓小拾來不及感嘆古人的智慧,張大叔就示範地雙手握住稻子杆,高高揚起手,在打穀桶內側拍打,再次揚起之前還要抖一下,防止穀物撒得到處都是,伴隨著嘭嘭嘭的聲音,穀粒脫落在桶內,最後將脫粒後的稻杆扔在一邊,繼續新一輪的打穀。
一開始,大家都覺得新鮮,輪番的來試,不過打穀也不輕鬆,一直貓著腰胳膊不停的高抬運動,不一會就腰痠胳膊疼,呲著牙坐到一旁休息,換下一個人。
要說打穀累,將稻穀分離成糙米和米糠那更累,從另一戶人家借了石臼,造型有點像酒缸,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