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時候,頭腦中已經有了全新的思索和考量。而就在此時,勞倫斯·麥克唐納()的新著AColossalFailureofmonSense一書出現在我的案頭。仔細翻閱之下,我有時會不由自主地會心一笑,對於勞倫斯所描述的華爾街百態和金融巨頭背後的潛規則,我能心領神會。就在上個月,我歷時三年完成的《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已經上市。這本書可以說是我近些年對西方世界金融潛規則全面深入思考的一個總結。在完成此書之後,我是有計劃利用這個空檔期好好休息一下的。然而當我看到勞倫斯的這本書的時候,我突然有了一種強烈的衝動,我覺得我有責任利用業餘時間將這本書譯介給中國國內的讀者,以便讓他們切切實實地瞭解金權主宰下的華爾街現實。
事實上,有關雷曼公司的破產,國內和國外的金融業界和學界已經給出了很多的解釋,我在此也不想一一贅述。毫無疑問,人性的貪婪是最為根本的原因,勞倫斯在他的書中也一再強調這一點。對於這一點我非常認同,這也是我近年執迷於歷史研究的原因。因為透過研究歷史我們可以透視人性,人性在不斷起伏的過程中其實具有相當強的規律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覺得研究歷史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透過過去發生的事情來對人性進行揣摩並做出判斷,從而對未來進行預測。因為從歷史上看,其實每次危機從發生發展到最後收場都有相當明顯的共通性,21世紀爆發的危機跟19世紀爆發的危機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比如1857年的危機、1893年的危機、1907年的危機、1929年的危機,包括這次危機都有很多共同的現象。
歷史絕不僅僅是哪一年發生了什麼事情那麼簡單,它體現出來的是基本的人性上的東西,而這種東西幾千年來並未發生變化。也就是說,五千年前人有多麼自私,控制慾望有多麼強,到21世紀以至五千年之後,都仍然會是這樣,沒有任何差別。所以就人性而言,我覺得人類是沒有什麼進化的,跟以前差不多。我們發生變化的只是物質的生產手段,以及各種各樣的外在條件。因此,將金融危機最終歸因於人性的自私和貪婪,毫無疑問是無比正確的。但是,僅僅認識到這一點卻是不夠的,因為這對於理解金融危機其實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當然,如果僅從技術的角度來理解,金融危機的爆發並不是一個特別複雜的問題。正如勞倫斯在他的書中對雷曼所做的分析:雷曼之所以滑向破產的深淵,就是由於其無節制地濫用越來越高的財務槓桿。而就整個金融系統來說,當槓桿運作達到了三十倍,甚至更高倍數的時候,金融體系的不穩定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了。從歷史上看,在過去的幾百年間,歷次的金融危機……不論是19世紀的還是20世紀的,其爆發的主要原因都是整個金融系統的過度槓桿化和過度透支。比如1907年的信託業大危機,包括後來的1929年的危機。這次也不例外。可能唯一的不同只是產品形式上的差別,這一次可能更多地體現在結構化產品上,像CDO之類的金融衍生產品。但其本質是完全一樣的,即高倍槓桿化之後所導致的整個金融系統越來越不穩定。
譯者序(3)
在這種情況下,哪一家銀行出問題其實並不是最關鍵的,因為不是雷曼出問題就是貝爾斯登,不是貝爾斯登就是其他的銀行。如果僅僅從表面上看,雷曼的破產是咎由自取,是因為玩兒火玩兒大發了燒著了自己,不能怪任何人。但為什麼比它玩兒得更大的傢伙卻躲過了破產,得到了救助,而它卻成為了這次金融危機的頭號犧牲品?正如勞倫斯所說,當時的華爾街幾乎所有的大銀行都在濫用財務槓桿冒險,而在高倍槓桿的作用下,整個金融系統已經陷入了一個非常脆弱的境地。任何一個非常微小的擾動,都可能使其中的任何一家銀行破產。而銀行的破產,尤其是像雷曼這樣的大銀行的破產,往往會牽動整個金融網路,並導致整個系統陷入癱瘓。因此,問題的關鍵也就在這裡。哪一家銀行在陷入困境的時候能夠被施予援手,以避免整個金融系統陷於崩潰,其實是一個相當微妙的問題。為什麼美聯儲和財政部會對某些金融機構實施救援,而對其他的金融機構則極力排擠?其實,這既是勞倫斯的問題,同時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問題。
現在,不妨讓我們來回頭看看貝爾斯登。很多人認為,作為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的貝爾斯登,在經營了八十年之後突然土崩瓦解,主要是因為其背後隱藏的大規模債務和資金短缺。但我對此種觀點卻不能完全認同,我認為貝爾斯登是死在了美國金融寡頭金融潛規則之下。其實細數歷史,就可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