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部製作的單元劇,如《屋簷下》之《十五十六》、《歲月河山》之《我家的女人》等。可惜由於麗的電視在香港的廣播業上一直處於邊緣弱勢的位置,因此,張國榮主演的劇集未能為他帶來廣大的注意,但這些演出的磨鍊,卻也奠立了他日後電影角色的原型,例如反叛的青年形象、帶點異質情愫的壞孩子。銀幕上的稚嫩或許未能令他大紅大紫,但獨特的氣質與型格、略帶稜角的臉孔與性情,已深深蘊藏他日後從事電影工作的種子。

七○年代後期,張國榮除了在麗的電視的綜藝節目中演唱外,也曾灌錄兩張英文細碟ILike Dreaming、Day Dreaming,及一張中文碟《情人箭》,但反應和銷量均不如理想,唱片公司也沒有再跟他續約,這是他唱片事業坎坷的低潮。電影方面,他出道不久即被騙拍下一部三級豔情片《紅樓春上春》,惹來劣評如潮,更嚴重打擊了他的自信心及電影事業。踏入八○年代初,儘管他仍可在大銀幕上演戲,如《喝彩》、《失業生》、《檸檬可樂》、《烈火青春》等,但總是被分派並不討好的角色。跟他同期出道的陳百強常常擔演清純的學生,相比之下張國榮演的不是邊緣少年便是遊戲感情的騙子,因此招來傳媒與觀眾對他的責難,認為他本人就是角色的化身,其中由譚家明導演的《烈火青春》,更因觸及社會青年男女情慾的禁忌話題而被指意識不良、毒害青少年,導致電影被禁、重檢及刪剪,而一些矛頭也直接指向張國榮的演出——現在回首重看當時的爭拗和影片,總髮現是譚家明和張國榮走得太前,落後的群眾未能接受,而這部在日後被譽為經典的作品,在當時未能為張國榮帶來正面的成果,這彷彿是一種“時代”的錯置。

八○年代可說是張國榮演藝生涯的璀璨時期。流行音樂方面,他在一九八二年加入華星唱片公司,由黎小田監製唱片,連續推出大碟《風繼續吹》、《一片痴》等,其中一曲Monica更唱至街知巷聞,他特別設計的舞步和手勢,不但成為招牌動作,更是不少青少年爭相模仿的物件。其後他陸續推出《為你鍾情》、Stand Up等,一方面不斷拓闊歌路,一方面又以跳躍動感形象為主,加以“華星唱片”是香港無線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的附屬機構,強勢電視臺音樂節目的出鏡率,令他成功地吸納了不同年齡和階層的歌迷。一九八七年張國榮毅然離開“華星唱片”,轉投“新藝寶”,在拓展歌唱事業之餘,也銳意開展電影的演出,這個時期他推出大碟Summer Romance’、Virgin Snow、Salute、Final Encounter等,評價既高,亦廣受歡迎,其中的歌曲如《無心睡眠》、《想你》、《沉默是金》等,更不斷攀升各電臺、電視播放率的“龍虎榜”,同時成為當時的年度得獎作品,這時候他也開始進攻臺灣的唱片市場。電視方面,雖然不是他的主力所在,也在這個時段替TVB拍攝了《儂本多情》()及《武林世家》,前者延續他早期反叛情人的形態,卻去除了青澀的稚嫩,步入成熟的韻味;後者的古裝造型,開啟了他其後書生和俠士的角色路線。電影方面,八○代後期,張國榮已經開始創造不可取替的經典人物,如一九八六年《英雄本色》中正義而衝動的警察宋子傑、一九八七年《倩女幽魂》中的憨直書生寧採臣、《胭脂扣》裡*倜儻的十二少,這是他電影事業的第一個高峰。值得一提的是,八○年代也是張國榮廣告的豐收期,他先後共接拍了三個廣告,第一個是由黃操刀的“大家樂”快餐店宣傳,標誌著“快餐自取食物”的文化已經成為香港人生活的模式;第二個是Konica菲林廣告,一句“Konica,誰能代替你地位”更成為張的標籤;第三個是國際品牌“百事可樂”,張是香港第一代“百事巨星”,由於他前衛新潮的形象十分配合這個商品所謂“The Tasteofa New Generation”的要求,因而被邀成為繼美國歌手邁克?傑克遜(Michael Jackson)之後,也是首個華人的“百事巨星”。

導言2:睥睨世俗的生命奇葩(2)

八○年代是香港流行音樂的黃金歲月,不但有實力的歌手輩出,而且唱片業蓬勃,唱片銷量直線上升,各大電臺及電視亦全面熱烈廣播,DJ文化、白金唱片、新秀歌唱大賽等,都是當時掀起的熱潮,羅文、梅豔芳、張國榮、譚詠麟,還有徐小鳳、林子祥、陳百強、關正傑、甄妮,等等,都是當時得令的歌星。然而,發展帶來競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莫過於“譚張之爭”——譚詠麟自七○年代溫拿樂隊解散後作單人發展,至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