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足於做“學閥”,他更願意充當指導國家政治的“國師”。正是這個“國師情結”,成了胡適不斷地宣稱“不談政治”,進而反對青年學生干預政治,而自己終於免不了談政治,進而實踐政治的內在的思想與心理的動因:真正熱衷於政治的,其實正是胡適自己。胡適等政治改革主張的核心,就是提倡“好政府主義”。這可以說是貫穿胡適一生的政治目標。其要點有二。首先是強調“政府(國家)”的地位與作用,強調“政府是有組織的公共的權力。權力為力的一種,要做一事,必須有力”。《好政府主義》,《胡適文集》卷12《胡適演講集》,頁716。胡適在1922年所寫的《五十年來之世界哲學》最後一節“五十年的政治哲學的趨勢”裡談到了“從放任主義到干預主義”的發展,也是強調國家對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全面干涉。胡適認為“干涉主義”可能會引起誤會,因此可以稱為“政治的工具主義”,即“現代政治的問題不是如何限制政府的許可權的問題,乃是如何運用這個重要工具來謀最大多數的福利的問題”。《五十年來之世界哲學》,《胡適文集》卷3《胡適文存》2集,頁308—310。胡適等因此提倡一種“有計劃的政治”《我們的政治主張》,《胡適文集》卷3《胡適文存》2集,頁329。,要求把人民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都納入到國家的統一“計劃”中去。1928年胡適訪問蘇聯,曾對蘇聯式的“有理想,有計劃,有方法的大政治試驗”表示“心悅誠服”,這並不是偶然的;胡適甚至還提出了一個“新自由主義”或“自由的社會主義”的概念。《歐遊道中寄書》,《胡適文集》卷4《胡適文存》3集,頁42—43,頁47。胡適晚年對此有一個反省,提出“一切計劃經濟都是與自由不兩立的,都是反自由的”,《從〈到奴役之路〉說起》,《胡適文集》卷12《胡適演講集》,頁831—832。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8)
胡適提倡“強有力的政府”的“計劃政治”,其背後是一箇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模式,即是依靠國家強權和強有力的政治領袖,實行社會總動員與高度的組織化,以集中全國人力物力,實現現代化。這一思路是貫穿二十世紀的:最初的洋務運動與戌戍政變就是企圖透過清王朝內部的變革,重振皇權的權威,或建立光緒皇帝的個人權威,使國家逐漸走向現代化道路。但腐敗不堪的滿清政府已無重振皇威的可能,這才有了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革命勝利後的混亂,又使一部分知識分子不惜支援袁世凱稱帝來重建權威。但袁世凱的復辟——實行個人獨裁,以孔教為國教,強化思想控制,打破了“權威立國”的幻想,人們開始尋找實現現代化的新思路,這才有了蔡元培的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試圖依靠知識與知識分子自身的力量,透過思想啟蒙,喚起國人的自覺,自下而上地進行中國社會的變革。現在胡適等人提出的“好政府主義”實際上正是要回到依靠國家強權實現現代化的這條道路上來。而魯迅也正是在這一點上,提出了他的質疑;他在1925年的一封通訊裡,指出:“大約國民如此,是決不會有好的政府的;好的政府,或者反而容易倒”,“我想,現在的辦法,首先還得用那幾年以前《新青年》上已經說過的‘思想革命’”。《通訊(一)》,《魯迅全集》卷3,頁22—23。顯然,魯迅堅持的仍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從改造國民、啟發國民覺悟入手,依靠民眾的自下而上的改革道路,與胡適確實有著不同的思路。
但對於胡適們來說,袁世凱個人獨裁、復辟的歷史教訓卻是無法迴避的;強權政府的建立會不會導致權力的濫用呢?胡適自己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他說:“人類有劣根性,不可有無限的權力”,“‘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免不了濫用權力以圖私利了”。《好政府主義》,《胡適文集》卷12《胡適演講集》,頁718。胡適的對策,一是提出“憲政的政府”、“公開的政府”(財政公開、公開考試等),試圖透過這樣一些制度性建設來起“監督”與“管束”的作用;但他認為最根本性的,“政治改革的惟一下手工夫”還是“好人”執政。《我們的政治主張》,《胡適文集》卷3《胡適文存》2集,頁328、329。所謂“好人”,據胡適等在《我們的政治主張》裡的說明,是指“國內的優秀分子”,其實就是他們自己這樣的“知識分子精英”。胡適對此是當仁不讓的;在我們前面引述過的《學術救國》的演講裡,他就是這麼說的:“社會送給我們的領袖的資格,是要我們在生死關頭上,出來說話做事”,“我們就應該本著我們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