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正式告別歷史舞臺,寧靜安詳的與妻子永遠沉寂於地宮之下,再也不見天日。
大明歷史的嶄新一頁,正被這位跪在地宮前的新君緩緩翻開……
隆重盛大的喪事辦完,朱允炆正式在奉天殿接受六部九卿及功勳公侯伯爵的參拜,在禮部尚書鄭沂的主持下,新皇登基大典開始。
經黃子澄和黃觀等翰林眾學士,及各部大臣的共同商議,奏請朱允炆同意,從明年起,改年號為“建文”,此年號是朱允炆考慮到開國時期,朱元璋對大臣殺戮過甚,民間多有無辜株連而死者,此舉幹違了天和,朱允炆為了扭轉和改變洪武朝尚武嗜殺的政治氛圍,於是特意提出更改年號,用了一個與“洪武”意思截然相反的“建文”年號,取意“去殺止武,建立文功”之意。
這個年號的確定,讓朝堂的大臣盡皆感到欣慰高興。
他們從年號上已經看到,一個文治昌盛,殺戮漸泯的文明王朝在緩緩現出了它的雛形,一個光耀萬世,堪比漢唐的盛世之象正在醞釀成長。
國有明君,繼往開來,大明幸甚兆民幸甚社稷幸甚
接下來便是按照慣例,新皇下詔即位,大赦天下囚徒,並封賞朝中各勞苦功高的大臣。
同時朱允炆對朝中的六部官員略作了一些小小的調整,原吏部尚書張紞調任右都御史,吏部尚書由陳迪替任,原刑部尚書楊靖與左都御史暴昭互相調任,原五軍都督府斷事官鐵鉉調任離京,任山東布政司使。
小範圍的調整了一下各部官員之後,終於又出了一些小風波。
錦衣衛指揮使,誠毅伯蕭凡被朱允炆提了名,朱允炆想將蕭凡的爵位提為侯爵,可他沒想到話剛出口,便遭到朝中以黃子澄為首的清流大臣們的激烈反對。
黃子澄的態度很堅決,自大明立國,先帝對大臣的爵位一直是非常吝於欽封的,除了那些從龍的功臣名將,立國之後鮮有大臣被先帝賜爵,在大明,爵位代表著功勞,代表著資歷,蕭凡這個年輕的黃口小兒一沒為國立過功,二沒有顯赫的文治或武功突顯於朝堂,先帝封他一個誠毅伯是為了讓他能勉強配得上嫁給他的兩位郡主,這純粹只是給皇家長長臉面,跟蕭凡本人並無半分干係。
現在新皇覺得一個伯爵還不夠,還想給蕭凡提升爵位,這怎麼可以
黃子澄激烈反對,大有“你若敢提升他,我就一頭撞死給你看”的架勢。
朱允炆被滿朝的反對聲嚇到了,滿心奇怪蕭凡的人緣如此之差的同時,只好幽怨而抱歉的看了看蕭凡,把提升爵位的事暫時放下了。
蕭凡倒是不以為意,畢竟自己確實沒為國立過功,在文治武功方面也沒有很突出的建樹,提升為侯爵之事他想都沒想過。
再說了,太虛老騙子給他算過命,說他命格極貴,乃王侯之相,這說明他遲早是王侯的,——這麼早當上侯爵了,作者還怎麼湊字數騙稿費呀。
但是,不想歸不想,不升侯爵是他自己謙虛,別人橫加一槓子阻攔,這就是純粹的找抽行為了,特別是阻攔的人是跟他多有不合的黃子澄,這讓蕭凡心裡非常不是滋味兒。
蕭凡貌似君子,實則很小心眼兒,有仇就要報若等天來報,黃花菜都涼了
封賞群臣之事就這樣小風小浪過去了。
登基大典之後,朱允炆身著明黃五爪金龍袍,頭戴翼龍冠,正式以皇帝的身份開始臨朝。
而以黃子澄和蕭凡為首的建文朝廷班子也開始緩緩運作起來。
建文朝面臨的第一件大事是什麼?
每個大臣心裡都跟明鏡似的,除了削藩,還能有什麼?
朱允炆的心腹大臣,蕭凡,黃子澄,齊泰等人,散朝之後經常齊聚於文華殿,這裡也成了朱允炆的起居和召見朝中大臣的主要地點,武英殿則保留朱元璋在世時的原貌,一絲一毫都不準擅動,用以寄託朱允炆對皇祖父的哀思。
文華殿內,下午的陽光透過紅木窗欞,斜照在殿內兩列成行的太師椅上,肉眼可見的浮塵在陽光下飛舞搖擺,大殿的軟榻上,朱允炆穿著明黃便服,梳著整齊黑亮的髮髻,在頭頂用方巾隨意的挽了個髻,他正努力挺直了身軀,聽著黃子澄滔滔不決的述說著藩王之弊,儘管藩王的弊端此前已重複了無數次,可黃子澄卻偏偏喜歡無數次的再重複,彷彿他若不提,朱允炆就會徹底忘了藩王之策對國家有多大的害處似的。
殿內在座的除了朱允炆,還有蕭凡,茹瑺,鬱新,暴昭,以及齊泰,黃觀等人,可以說支援削藩的大臣們基本都在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