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善和矯情,不由得有些臆怪。
我是那種崇尚樸素的人,對任何違法樸素原則,按照表演理論的說法叫“戲過”的東西,按照我們南京人說法叫“做”(讀第一聲)的東西都有本能的反感,當我從媒體的宣傳方向感到這種東西的時候,我一次又一次地起了雞皮大包。
不知道那一類搞創作的人是如何炮製的,反正,在我看過無數描寫海外留學生的文章裡和節目裡,無不清楚地表達那樣一些資訊:要麼就是這個被描述的海外學子是如何地孝順,給家裡大把鈔票,於是一片歌舞聲平,也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要麼就是在描述一個成功的海外人士的時候,不厭其煩地以這個人的口氣,大講孝順是傳統中國美德,炎黃子孫必須認同的道理;對於任何一個成功的海外人士,其描述中必定要有這一點,似乎沒有這一點就不意味著成功。
而另一方面,在描述海外人士生活的時候,總是要不厭其煩地介紹這些人的父母是如何為兒女著想,如何偉大且賦予犧牲精神,如何慈祥善良,給予兒女多大的幫助和支援,似乎沒有人以很客觀的方式來描述一下背面的東西,那些父母們是如何不顧現實情況,不帶任何感情地向在海外兒女索要錢財的故事,一律被篩選掉,似乎這麼寫不利於同胞形象,但是,這種狀況確實是存在的,而且很嚴重,以至於我認識的很多朋友都有類似經歷,因為對親情的寒心而放棄這種需要高額回報的感情的人大有人在,於是就有了那種流傳於中國媒體上的、海外華人“說話洋氣,穿著土氣,出手小氣”的說法。
當我把這幾句順口溜講給燕聽的時候,她把眉毛一挑:“說話洋氣是環境造成,穿著土氣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再說入鄉隨俗,美國人都這麼穿,平時汗衫T恤是正常,不是特殊場合你穿套裝和西服,人家以為你有精神病;至於出手小氣,我們花的是自己的錢,當然要想著花,這裡可不象國內可以拿公款吃喝,這裡花的都是血汗錢,當然就小氣啦!你讓國內的人花花自己的錢,我看也會變得小氣的,花著血汗錢去送禮換取廉價的笑臉和讚美,這裡不興這這一套,所以國內人就說我們顯得小氣了。”
燕的話說出了很多海外人士的想法,在美國待久了,認同和熟悉了這裡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就遠離了原有的,思維方法也跟著變化,在經歷了一系列的人生經歷以後,大家又總結出適合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人的生活觀和價值觀,以往很在意的也許就不在意,以往很計較的也許就不計較,對於國內人的看法,這裡的中國人似乎都不太介意,心想:你們過你們的,我們過我們的,井水不犯河水的事情,萬里之隔,國家之隔,時間和空間拉長了所有的距離,說我穿的土氣,我就土氣,說我小氣,我不給你錢就小氣了,我幹什麼為了你們的一聲讚美就要掏腰包呢?你的一聲讚美有多大價值呢?
身居海外的人似乎早就參透了這其中的道理,如果為獲取這種廉價虛榮心所必須付出高額代價,他們絕對不以為然,在這一點上他們學習了美國人的質樸和實在,以及被中國人稱之為楞頭楞腦式的誠實,YES就是YES,NO就是NO,沒有必要轉彎子。
至於所謂親情,有當然好,沒有也不強求,何必死要面子活受罪呢?與其透過贖買的方式獲取有限的親情,不如忍受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痛苦,把那當作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精神追求吧。另一方面,身居海外的人也有他們非常務實的想法,因為在數十年的海外生涯中,親情畢竟是遠水救不了近渴的,真遇到困難,出手援助的大都是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陌生朋友,時間長了,親情很現實地被淡化了,因此,在談論到親情和友誼的時候,我的很多朋友總結:遠親不如近鄰。
再加上所謂近親動不動要錢,久而久之,被變相標價的親情就變得不太重要了。
話匣子一開啟,就煞不住了,關於國內父母要錢的故事一個一個說下去。我也想起一個朋友的事情,忍不住給大家講起來。
“我的這個朋友是個學物理的,拿了博士學位難找工作,就自己掏錢自費又學了個計算機的碩士,拿到碩士學位已經三十大幾了。剛讀書那幾年也有過女朋友,但女朋友嫌他的專業不好,不久就跟別人結婚了,他受了刺激就專心讀書攻學位,拿到計算機碩士以後,好不容易在一家公司找了個工作,年薪六萬多,這些錢看起來多,但是扣除養老保險和各種保險,買車的錢,自己的生活費,再加上單身人士報的稅多,他一年到頭存不了多少錢。”
說到這大家都點點頭表示認同。
於是我繼續:“我的這個朋友省吃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