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嗖”地一式“不周劍”,也是挾勢帶風,雷鳴電閃地刺向羌王那隻肉掌。
羌王驚離一下,急忙收掌,左手圈出,推開蒙毅長劍,右掌又至,蒙毅長劍雖被羌王左手推開,劍路卻沒被打亂,蒙毅晃過羌王右掌,長劍已是斜削而上,揮向羌王左肩,羌王見他劍刃削來,自己乃是空手,仍是渾無懼色,濃眉驟橫,嘿地一聲雙掌齊出,畜著他全身真氣內力,便欲試圖震開蒙毅長劍,豈料蒙毅這式劍招卻是走虛,劍至中道,忽爾鋒轉自右下向左上反撩直上,正是“御風劍法”中的“涼風劍”,只是化用了“七十二子劍法”中的“子路結纓”一招。
“御風劍法”何其神妙,當年“逍遙劍”中山伯有憑藉“御風劍法”八式擊敗天下無數劍客俠士,名響天下,被江湖武人號為“劍卿”。“御風劍法”有意無形,有旨無招,端的是玄機變化,神鬼莫測,羌王如何能夠破解?
只聽一聲裂帛響過,羌王痛呼一聲,竟是向後趔趄幾步,伸手捂住自己前胸,房中諸人無不驚呼,只見羌王手指縫中湛出點點鮮紅,頓時染紅了羌王的前胸。原來蒙毅適才那式化用“子路結纓”的“涼風劍”已然撩中羌王。
羌王此時只感前胸劍傷熱辣生痛,又驚又怒,一時竟也不敢揮掌攻上,唐舉亦是臉罩寒霜,陰聲問道:“臭小子,你如何會使雲中夫子公孫春秋的‘七十二子劍法’?你師父倒底是誰?”
唐舉眼見蒙毅使出“劍聖”雲中夫子公孫春秋的“七十二子劍法”,心中一陣迷惘,便是如何也想不通眼前這個小子怎麼又會《陰符本經》他們鬼谷一派的至上內功,又會“七十二子劍法”齊國雲中一派的劍術武學,身兼兩派之長,唐舉越發不敢小覷蒙毅。
蒙毅“涼風劍”傷了羌王,“七十二子劍法”又是震慎唐舉,兩人一時都是不敢攻上,只是牢守在原地。
蒙毅絕然沒有料到此節,提劍於手說道:“廢話少說!既然知道公孫夫子劍術超群,武學深湛,還不快快將修兒還我?”長信侯嫪毐並非江湖武人,是以對他二人言語聽不甚懂,可是齊國雲中夫子公孫春秋的大名他還是有所耳聞的,此人世居泰山,為當世一代儒學大家,而且頗有武藝,有個別號叫做“劍聖”
他此時瞧著唐舉與蒙毅二人,只是冷眼旁觀,唐舉仰首大笑,說道:“笑話!那麼你小子帶《陰符本經》來了沒有?老夫有言在先,只要你將《陰符本經》一葉不缺地交與老夫手中,老夫便將那個姑娘一根汗毛不傷地還與你!如何?您帶來沒有?”
蒙毅橫起劍眉,呸了一聲厲聲說道:“唐舉!你休想,我決對不會將《陰符》給你的!”唐舉怒目圓睜,作口罵道:“臭小子!別以為你會使兩三招雲中夫子公孫春秋的‘七十二子劍法’,老夫便怕了你!”說著,起足舉手揮杖攻來,端的飛快。
蒙毅但見唐舉揮杖打來,身形幽疾,步履詭異,舉手投足之間都是像極了鬼谷先生王蟬的風韻雅緻,簡直如出一轍。唐舉見他使出齊國雲中夫子公孫春秋的“七十二子劍法”,一時心中迷惘,忽爾捉摸不透蒙毅的底細究竟是強是弱,是以一上來便是使是使出鬼谷武學中的“飛鉗血影爪”,用了全心全意,動了真功夫。
唐舉那柄骨杖杖頭挾著鬼谷少陰真氣,乍陰乍陽,忽火忽木,直向蒙毅砸來,蒙毅深知唐舉武藝這式的厲害,當下凝神屏氣,絲毫不敢小覷,運起玄陰真氣於手中魚腸劍上,窺他骨仗襲來,嗖地一式“涼風劍”平手而起,引過唐舉骨杖左旁,不容唐舉愣上一愣,跟上又是一式“涼風劍”轉而斜刺唐舉左肩,唐舉實是沒有料到蒙毅所使其實並非純正的雲中“七十二子劍法”,而是化於御風劍法”劍意之中的“涼風劍”劍式,劍招徒似,劍意神韻卻是迥異,實在無法料知蒙毅劍法路子卻是如何,而且威力也是遠遠大過雲中“七十二子劍法”的。
第十五回 奇謀密計 兮爭由人算(10)
“七十二子劍法”必竟乃是雲中武學之中的入門基本劍法,唐舉早在鬼谷跟隨鬼谷先生王蟬學武之時,就聽鬼谷先生王蟬講論天下武學門派,論及儒家武學中夫子公孫春秋一門之時,直直從那最為基本的“七十二子劍法”,一直講到公孫春秋的兩項絕世成名天下的得意之作“六合拳”“天下掌”與“春秋筆法”,惟獨公孫春秋最為厲害的“大小雅劍”,鬼谷先生卻沒提前一辭,是以唐舉對於雲中武學裡的劍術掌法,那是如同自己鬼谷武學一樣爛熟於心,蒙毅使將出來,他又是如何破解不了,剋制不住?是以蒙毅一連使了十餘式劍招,唐舉卻是被他逼得手忙腳亂,唐舉並非無法化解蒙毅劍招,而是蒙毅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