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0部分

回收的,槍支的各個部件可以分別回爐重鑄,等於報廢的槍支重新制造不需要多少材料費,只需要人工費。而鏜床讓造槍的人工費大大降低了。所以槍支報廢重造就不需要多少銀子。

李植立即讓五百個工匠全部停止了米尼步槍的製作,全部組織起來製造鏜床,要在一個月內造出一百臺鏜床。只要有了一百臺鏜床,五百工匠們輪流使用鏜床,就能在一個月內生產兩千多把米尼步槍,滿足八千士兵的訓練需求。

####

十一月中旬,天0津的氣溫已經很低,寒風呼嘯。城北的土窩子已經無法幫助難民們抵禦嚴寒,到處漏風。好在給難民們的房子已經建好了——李植九月份在周圍州縣招募了一千五百泥瓦匠,加上難民們自己動手給泥瓦匠們打下手出苦力,兩千多戶難民家庭的新房子已經全部在十一月中旬建好。

難民的房子鋪著瓦頂,防雨防風沒有問題,但為了趕工期,房屋的磚面上沒有塗石灰。水泥磚牆裸露著,看上去沒有那麼美觀。不過難民們沒有那麼多講究,他們之前在家鄉住的大多是漏風漏雨的茅草頂土屋子,能住上磚瓦房子已經非常高興了。

以後等難民們收穫了糧食,生活富裕起來,再找人塗白石灰也不遲。

不但如此,給難民們修建的屋子也比較小,一千五百泥瓦匠一共建了三千二百間屋子,算下來要三個難民合用一間屋子。不過這也不是大問題:給貧民們建的屋子聚集在小村子裡,在屋子和屋子之間留有很大的餘地。等第一年應付過去了,第二年等貧民們收穫了糧食得了銀子了,就可以在預留的空間上擴建屋子。

另外,難民們棉被棉衣不足。

雖然被韃子掠去時候難民們也是帶著棉衣棉被的,這是窮人家唯一值錢的東西了,即便被韃子掠到遼東去他們也會帶著棉衣棉被。但以范家莊的標準來看,這些大明窮苦貧民們的棉衣棉被就十分寒磣——破破爛爛的棉衣,幾個人合用的棉被。靠這樣的裝備過冬,挨凍是難免的。

李植不想自己領地上有人凍病凍死,十月份就讓人到周圍各州縣買了六千張棉被,又訂做了六千套范家莊士兵穿的制式棉襖,棉襖上染著大大的范家莊三個字。這些東西到了十一月中旬到位了。李植把它們送到了貧民們的村子,分發給貧民們。

這些棉襖都是寬大的,貧民們湊合湊合都能穿上去。當然李植也給貧民們發了針線剪刀——棉襖尺寸差太多的話就自己動手改一改尺寸。明代的女人都是會做針線的,改一改衣服都是會的。

農民們聽說將軍大人發過冬的衣服,歡天喜地領了去了。

鄭暉組織吏員記錄哪家哪戶領了幾張棉被幾套棉衣——這些過冬裝備李植也不是白送給貧民們的,這些棉被和棉襖李植花了五千兩銀子,是要農民第一年收了租子後就歸還給李植的。農民第一年種春小麥,估計每戶能收入二十三、四石糧食,五口之間刨去吃食還能餘下十石糧食換二十兩銀子,買一些棉衣棉被都是買得起的。

見貧民們過冬準備不足,各種用度都不足,李植怕農民們缺過冬的雜用物資,乾脆又每戶借了五兩銀子給農戶,讓他們缺什麼就自己找商販購買,約好來年收了麥子時候用糧食還錢。農民千恩萬謝地拿了銀子,卻一個個不捨得用,都存了起來。

不過手上有了錢,這些貧農真遇上困難了就有了依仗。

安頓好農民,天氣立刻就轉冷了,寒冬來了。

第一百六十章 義務教育

李植這天從新農民的村莊回來,走進屋裡,便看到崔合正和丫鬟菊兒一起坐在床頭,正在那裡繡一個手帕。

“你回來啦!”

看見李植回來,崔合高興地放下了手帕,走上來抱著李植。崔合不但有些孩子氣,還十分黏人。成親後她一看到李植就要黏上來。

李植摸著崔合的後腦勺,說道:“我不在無聊啊!”

“無趣死了!”崔合不滿地抗議道。

李植低頭把耳朵湊到崔合肚子上,聽了聽崔合肚子裡的動靜,說道:“不是有孩子陪你麼?六個月了!”

崔合歪著頭說道:“可是他不會說話啊!”崔合想了想,突然說道:“我們去放風箏吧?”

李植愣了愣,說道:“你肚子這麼大了,能放風箏嗎?”

崔合踮了踮腳尖,說道:“我看你放啊,你放起來給我抓一下就好了啊。”

李植點了點頭,說道:“好吧,那我們就去吧。”

崔合見李植答應下來,哈哈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