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2部分

“如果有公德心,就不會像那些只有私德的儒生一樣,坐視國家的銀子被層層官員貪汙盤剝,無動於衷。”

“一個家人沒有公德心的家庭,會不斷衰敗。一個當權者沒有公德心的國家,遲早會滅亡。大明朝坐擁幾千萬田賦卻養不起十幾萬邊軍,坐擁百萬衛所軍卻打不過幾萬人的建奴,就是因為朝堂上的官員們沒有公德,所以江河日下。”

“你們是我李植的學生,是未來天津的官吏,在天津,我們絕不能再建立一個只有私德沒有公德,只有利益沒有是非的社會。”

“以後在天津,我李植選拔官員的標準,不是看這個人能力強不強,而是看這個人有沒有公德。有公德的人能力差一些,也可以監督有能力的手下為社會牟利。沒有公德的人能力若是強,這種能力會變成為自己牟利的可怕武器。”

“我們要在天津建立的,是一個人人懂公德,處處論是非的天津。讓天津的每個農民,都能安心地興建水利肥沃田地,種出更多的糧食。讓每一個匠人都能安心地提高手藝,能憑本事發家致富。讓每個小商販都能安心計劃進貨銷貨,在貨櫃上擺滿各種商品,不會擔心青皮來勒索,不會擔心衙役來盤剝。”

“我們要建設的,是一個有公德心的新社會!”

恍如一張張白紙般的少年人們看著侃侃而談的興國伯,一個個激動得眼睛發光。建立一個人人安居樂業沒有欺壓沒有不公的社會,是千百年來漢人的最高理想,這些懵懂的少年人,同樣渴望能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

興國伯如今要帶領大家親手建立這樣一個社會,這讓學生們如何能不激動?

李植笑了笑,說道:“今天是你們第一節課,由《公德課》老師來給你們講‘吏之公德’,學習作為一個官廳吏員,該如何以身作則維護身邊的社會秩序。大家鼓掌歡迎我們的老師。”

在學生們的掌聲中,一個瘦弱的年輕人正了正頭巾,走上了講臺。“同學們,我是你們的公德課老師,我叫。。。”

####

八月二十五,李植坐在總兵府二堂內,和負責創立《天津日報》的“報社總管”桓義華討論日報的種種事宜。

李植要發行大明朝的第一份正式的報紙。

說起來,大明朝也是有報紙的,邸報應該就算是一種早期的粗陋的報紙。每天各種奏章被六科廊房公開出來後,朝廷通政司的文吏們便帶著紙筆去把重要的奏章抄錄下來,然後組織人手,把這些奏章抄為邸報。

但是邸報要“抄傳手”層層抄寫傳遞,顯然不能每條奏章都及時抄傳,而是要個把月才整理成一冊流傳出去。雖然到了崇禎年間,通政司開始用活字印刷邸報,但邸報依舊是半個月印刷一次。而且印刷的數量有限,低階官員如知縣之類的想看邸報,還是要等上級官僚看完了,才一路輪下來能看上一份邸報。

這樣的邸報,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而且邸報上只有各地奏章,並不收錄各地新聞,也是一大缺陷。

李植要發行一份每天發行,及時登入各地新聞,用白話文書寫,只要識字的人就能看懂的《天津日報》。(未完待續。。)

第四百零四章 天津日報

桓義華原先是范家莊官廳的吏目,從崇禎七年起就跟隨李植。鄭暉掌管范家莊官廳吏員時候,桓義華是鄭暉的手下。後來崔昌武被調來執掌總兵府的文書工作,桓義華是崔昌武的副手。

經過這些年的鍛鍊,桓義華的文筆十分不錯,也有一定的組織能力,李植調他來籌建《天津日報》,他十分高興。

畢竟《天津日報》的前途擺在那裡,能執掌這樣一個部門,遠勝過在幕府文案廳做個副手。就是伯爺給他在新崗位上開出的月錢,也超過了以前。

桓義華看了看李植,問道:“伯爺,這報紙的第一期,主要刊登什麼內容呢?”

李植說道:“報紙的前面一百期,是報紙的宣傳期。我們每天發行一千份,免費提供給茶樓、酒館,讓這些消費場所的賓客在消費時候取閱。三、四個月後,等百姓們知道了報紙的好處,我們再增大發行量,多刊登一些廣告。”

桓義華畢恭畢敬地問道:“伯爺,何謂廣告?”

“所謂廣告,就是各個商家、商販為了擴大知名度,在報紙上宣傳自家生意的文字。以後報社要配備一些銷售人員,到各個商家去兜售廣告,爭取能夠透過廣告收回一些報紙發行的成本。”

“原來如此!伯爺種種謀劃,既想人所未想又十分可行,仿如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