礎上培養兒童和老兵們的知識、文書和最關鍵的品德。
中學生的資格,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獲得的。只有小學生中學習成績較好的六成人,才有資格成為中學生。中學生提供小學生一樣的福利,但是最重要的一點不同是,只要能學三年,從中學畢業,就一定能在范家莊的產業或在李植的行政隊伍中獲得一份工作。
這年頭外面兵荒馬亂,范家莊是世外桃源一樣的太平福地。而范家莊的百姓中,又以“有工作”的百姓活得最體面。百姓們聽說中學畢業就能“分配工作”,一個個都把孩子送到了李植的中學裡上課。
尤其是那些在范家莊從事小商販的百姓,平日裡最羨慕“有工作”的范家莊產業工人。這些商販們只要子女有資格上中學,幾乎沒一個放棄這個機會的。
八月二十四日,是中學開學的日子。李植來到其中一個班級,給一群十四、五歲的少年們講了一堂課。
李植站在課堂上,侃侃而談:
“你們是中學生,以後畢業後,就是本伯麾下的中堅分子。你們將進入各個官廳、稅務局、工廠工作。你們的所作所為,將直接決定一個地方的風氣,一個工廠的成敗。”
“你們中的一些,經過幾年的基層鍛鍊後,會被提拔起來,擔任領導角色。”
少年人聽到李植描繪的前景,一個個眼睛發亮,十分嚮往地看著李植。
“你們知道,在我李植麾下做事,我最看重的是什麼嗎?”
李植看了看一臉懵懂的少年們,大聲說道:“我最看重的,是德行。”
“我所說的德行,是公德心,而非私德。”
“在我眼裡,那些儒生所謂的孝悌,並不是道德。別人對你好,你就回報別人,父母養育你,你就為父母養老,這只是與人合作的基本手段罷了,算不上道德。如果只有私德沒有公德,就會做出種種令人不齒的事情出來。”(未完待續。。)
第四百零三章 安居樂業
“為什麼那些儒生開口道德,閉口道德,卻私底下廣收賄賂破壞朝綱,魚肉鄉里欺霸一方?”
“因為他們只有私德,只懂得孝悌忠信,只看得到自己的利益和對自己好的人的利益。他們卻不懂得什麼是公德,不知道要遵循社會的整體利益,做有利於社會的事情。”
“如果只有孝悌忠信的私德,卻不懂得社會公德,那別人給你銀子讓你去幫助壞人魚肉百姓,為什麼不做?與你不認識的百姓和孝悌忠信有什麼關係?魚肉百姓並不違反孝悌忠信的價值觀啊!”
“如果當權者都是隻懂得孝悌忠信的儒生,那誰會秉持公正?誰會關心社會的效率?誰會去分辨是非?誰會懂得社會、民族和國家的責任和擔當?”
“當權者沒人關心社會公正,沒有人操心社會的效率,一個個只懂得孝敬養育自己的父母,忠心給自己權力的皇帝,最後官場豈能不變成黨爭奪權,賄賂**的汙瘴之地?如果官員們只講儒家的私德不講公德,那些給銀子賄賂他的奸人,和養育他的父母有什麼區別?都是恩主!”
“儒生們只講私德不論公德,最後就會變成手握權力待價而沽的衣冠禽獸!一群衣冠禽獸佔據朝堂,混亂社會,建奴殺過來時候,我們擋得住嗎?”
“如果繼續維持這種只有私德,沒有公德的社會,社會的組織能力就會越來越不堪。百姓沒法種田,士兵沒法作戰,我們漢人就會亡國為奴!”
李植頓了頓,看了看座位上坐著的懵懂少年人們,大聲說道:“然而在天津,我們要建立一個講公德的社會。”
“我們是未來天津的官吏,我們做的每一件事,其出發點都應該是為了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優,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優,不是為了對自己好的人最優。”
“如果有收稅的稅吏欺辱小民,哪怕那個稅吏和你交好,你也要挺身而出為小民做主。因為小民被欺負,稅收制度就會亂。如果沒有人站出來說話的話,就沒有一個小民還有動力去挖水井建水利,沒有人去肥沃田地。小民甚至可能會拋棄田地去流亡,投賊。”
“如果有奸人欺負外地來天津做生意的小商販,即便那個下手的奸人是你的朋友,你也該挺身而出為小商販出頭。因為只有這樣,天津的社會秩序才完好,才會有更多的人想來天津經商,讓我們的城市繁榮。”
“這些是身邊的小事。往大處說,如果天津以後打起仗來,有人殺良冒功,你該恪守孝悌忠信而熟視無睹嗎?如果你有公德,就該挺身而出懲罰那些殺害普通百姓軍頭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