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學,知在前,行在後,往往造成的結果就是隻知不行。
而王陽明所提出來的知行合一,便是將兩者融合為一,再不分彼此,無知,便是無行,而無行,便等於無知!
兩者缺一不可!
隨後,朱允熞更是不忘炮轟程朱理學。
“程朱之理學,其核心之所謂天理,名為天理,實則以強凌弱,迫民從仁!”
“全無儒家半點之仁德!”
“聖人之道,弘仁抑貪而求並育不害,乃是中庸之道!”
“從不妄求附應!”
“儒家德道所立之源、教能化成之本,在理學身上全然不見!如此禍國殃民之學,又豈能在大明繼續存在下去?!”
下方,群臣百官無不震撼,太孫殿下所言,竟然字字珠璣!
讓下方群臣幡然醒悟!
儒家之道,本為中庸,以自身賢明而立德。
再以德行治理天下,感化萬民。
可理學呢?
卻是僅存儒學外表修仁義之形,卻愈發不明其求仁義之質!
強曰天理,以天理立仁德,再得之賢明。
豈不是完全反了過來?
按照常理來說,一個人是內心賢明,方才會有眾人推崇的德行,才有這個道理去治理天下。
可現在理學偏偏是先畫了一個靶子。
說這就是天理。
只要中了靶子的人,就是有德行的人!
於是大家看到中了靶子的人怎麼做,大家也就跟著一起去做,根本不需要管內心深處到底是怎麼想的。
求於外表,而不求內心!
這豈不是非常荒謬?!
而現在,朱允熞則是提出,想要成為聖人,先要尋求自己內心的良知,因為人心即是天理。
大家從自己的本心出發。
才能真正的做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如此一來,大家的從本心出發,探尋天理,如此修成有德行的人,方才是真正有德行之人。
而非理學這般虛偽之人。
理學,成不了真正的君子,更成不了真正的聖人!
但朱允熞對於理學的抨擊還不止於此!
他要真正將理學徹底一口氣碾死!
哪怕方孝孺此刻已經完全說不出話來,大張著口,喘著粗氣。
朱允熞也不放過他。
繼續說道:“子曰:仁者必有勇!”
“孟子也曾言: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
“此方為真仁哉!”
“理學仁而不求中適,強求天理,以一家之理,替天下之理。”
“此真強權而假仁也!”
“非儒家之真意!”
“若大家都能致良知,知行合一,從本心出發,行仁德之事。”
“如此,方才不失儒家之真意,是為真仁矣。”
可以說朱允熞簡直是從方方面面把程朱理學批判得不成樣子。
同時,又糅雜著丟擲了自己心學的觀點。
下方的群臣百官對於心學,其實也並不陌生,因為心學其實由來已久。
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
可以說,現在的儒家除卻理學之外,便是心學。
兩者分庭抗禮。
只不過由於一直以來,理學都是官方正統學說,所以大家都遵從的是程朱理學。
但這並不代表心學就不存在於朝堂之上了。
儒家的學派向來不是那麼涇渭分明,畢竟儒家天然就具有很強的包容性。
群臣百官之中,便有不少人,其實對於心學頗有鑽研。
而此時,聽到朱允熞所提出的觀點,側重於心學,頓時歡喜無比!
恨不得彈冠相慶!
自元朝以來,便是理學一家獨大,難道說,心學有重歸正統的機會了?
而更敏銳的人則是揣度出了朱允熞的打算。
太孫不滿理學,想要將官方正統學說從理學替換為心學!
這對諸多儒生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翻地覆的大變革!
但又何嘗不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好機會?!
這場爭鬥,早已經不是朱允熞和方孝孺之間的爭鬥,更不是朱允熞同儒家之間的爭鬥。
而是儒家的學派之爭!
理學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