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老朱一直在為這件事吧。
放權吧,怕被別人趁機奪去了權力。
不放吧,身為天子,他實在忙不過來。
也因此,才有了錦衣衛這種監察百官的機構。
但老朱也漸漸察覺,錦衣衛本身的職權太大,不受監督,漸漸有了尾大難掉的勢頭。
在此之前,他已經下旨要剝奪錦衣衛的緝捕審案之權,只是實行得並不徹底。
因為完全廢掉錦衣衛,老朱又不放心。
他需要人幫其監察百官。
朱允熞的密奏制度,很好的幫他解決了這個問題。
大臣所上的密奏,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好的秘密監督。
誰都可以向皇帝打小報告。
誰都擔心自己被人打了小報告。
如此一來,皇帝再也不用擔心大臣有什麼事瞞著自己。
他們也不敢再瞞。
因為大家都會懷疑,自己不說,別人會向皇帝透露。
誰都無法信任誰。
“不過,用皮匣直達御前,可能也有問題,要防止有居心叵測的人,在奏章中投毒或放置炸藥。”
“最好是讓小太監當著皇帝的面開啟,再呈給皇帝。”
這是未雨綢繆。
實際上,這個時代還沒有沾之就能毒死人毒藥。
更沒有觸之爆炸,或者定時爆炸的炸彈。
但朱允熞覺得,隨著自己開始編寫後世教材,提點工匠和各行各業的人員,大明的科技文明,應該會以一個騰飛的速度提升。
到時候,就有可能造出來了。
老朱點了點頭,雖然絕得並無必要,卻也對孫兒的思維縝密表示讚許。
“皇爺爺,孫兒還有幾個建議。”朱允熞脆生生的道。
“快說,快說。”老朱的激動和興奮都溢於言表,對他的建議,越發期待起來。
“第一是軍政分開,文武分制。”
歷史上大明以文制武,主要是從明仁宗開始。
在此之前,只有建文帝朱允炆當政之時,文官地位遠遠凌駕於武官之上。
但後來靖難之役,朱棣成功奪權,文官集團籌備許久的崛起掌權之路,再次被打斷。
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沒有搞以文制武。
雖然文官的地位也高,但以武將為主的勳貴集團,同樣不可小覷。
不過,在朱允熞看來,只要軍政不分開,文武不分治,那文官掌權,武將居於從屬地位,只是時間問題。
軍事雖然非常重要,可一個國家大部分事情,都是政務,而不是軍務。
軍事始終只是為政治服務的。
畢竟,國家不可能一直處於全民動員的大規模戰爭狀態。
更別說這個時代的武將很多文化水平極低,甚至大字都不識幾個,帶兵衝鋒陷陣尚可,在朝堂上與文臣爭權,本來就不現實。
真要賦予他們太大的兵權,朝廷也不會放心。
朱允熞道:“挑選精於軍事的將領或官員,組建一個專門的軍務處。類似於處理朝政的諮政處,亦在御前,與諮政務分開,專門負表處理軍隊的日常事務。同樣,凡有要奏,密奏,則由皇帝決定。”
“軍務歸軍務,政務歸政務,並行不悖。”
“只要在需要軍政協調的時候,才由皇帝召他們一起議事,平時則分開辦公。”
軍政分治是後世現代政府的基本配置。
分開之後,文官集團難以插手軍務。
同樣,最強勢的武將,也難以干涉政務。
雙方形成制衡,確保國家權力的平穩執行。
“好!好!好!”老朱一聽,拍掌讚歎。
實際上,自古軍務和政務,就是分開的。
由丞相和太尉分別處理。
但後來設立三省六部制,雖然加強了皇帝的權力,卻讓軍務和政務,又攪合在了一起。
朱允熞這個法子,將其再度分開,又確保權力歸於皇帝,老朱自然贊成。
“第二個建議,便是設立分級保密制度。”
大明雖然也強調要注重保密,但實際上,整個朝廷,就像一個漏風的篩子,根本毫無秘密可言。
對於這一點,朱允熞也是感到非常無語。
事實上,這在很大程度上,這是文官集團,有意為之。
若是事事保密,百官各司其職,他們就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