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熊通有鄧曼。唉,有後如此,此生足矣!但無論如何,此次也要伐隨,豈能因個人安危置國家前途不顧?楚國註定是要向中原擴充套件的。在我有力時,就盡力去做,能征服一國是一國,也讓後代子孫少一些障礙。即便如夫人所說,也是天意,天意如此,有何懼哉!
楚武王,最終還是發兵伐隨了。而且是御駕親征。果如夫人鄧曼所料,到了樠木山(今湖北省鍾祥縣武陵山),武王不堪軍旅疲憊,病逝軍中。武王卒後,隨同出征的令尹鬥祁,莫敖屈重,秘不發喪,繼續向隨挺進。隨人畏懼,遣使求和,莫敖於是以王命與隨侯盟約,並叫隨侯到漢汭相會。在隨臣服後,才退軍。南流漢水後,才宣告國中,為武王發喪。楚人聞楚王薨,悲痛難忍,如喪考妣。尤其是夫人,雖然是意料之中,可是逝夫之痛,依然長存在心。在悲痛與孤寂中,這位賢內助,也在歷史的長河,度過她的晚年。在楚國曆史上留名的三位國君夫人(鄧曼、秦贏、鄭袖)中,始終是一道絢麗的彩虹,掛在楚國的天空上。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三、文王都郢(1…3…1)
三、文王都郢(1…3…1)
楚武王在伐隨途中薨後,他的兒子熊貲繼立,是為文王。文王在位一共十三年(…689…677),文王及其兒子堵敖(…676…672)時期,是承前啟後時期。對外,在武王的基礎上,進一步向漢陽一帶擴張,透過伐申、伐鄧、伐蔡,基本上確定了在漢陽的優勢地位,楚開始被認為是強國了,小國諸侯都畏懼楚國。對內,史書上沒有過多的記載,但可以推斷的是,這時的楚,由於與漢陽諸夏往來較多,進一步吸收諸夏一些先進的東西。武王末年就吸收諸夏先進的武備——戟,而在文化方面,武王諡“武”,“文王”諡“文”則顯示,楚引進並正式確立了周的諡法制度,同時也說明,在熊繹南封時,或許當時,周並無諡法,至熊繹無法南傳,或許熊繹南傳,但年久流失。前者可能性更大。周諡法制度應是周成王中後期確立的。
《史記》記載文王都郢,清梁玉繩曰:“《左桓二年疏》謂:‘漢《地理志》從《史記》,文王徙郢;《世本》及《杜譜》雲:武王徙郢,未知孰是。’《春秋地名考略》雲:‘《左昭二十三年》,沈尹戌曰:若敖、汀�爸劣諼洹⑽撓灘懷芹�!�蚓盂�⒉皇加諼渫醯�墒�讕���廖洹⑽氖級ǘ�!北收咭暈��妒辣盡罰�韭砬ㄊ強吹降模�蚨��雲渲械奈渫踽闞��非ɑ蛄磧興�藎�蚨��揮脅捎謾妒辣盡返乃搗ǎ�衣凼罰�昂筧舨煌��舜雍蟆T偎盜耍�非ㄔ諼耐跫次緩螅�粗乇適欏笆級價�保�ξ尬蟆=翊郵非ā4蟾攀俏渫跏本塗�冀ㄖ��劑耍�耐跫次緩螅�絛�菇ㄍ甌希�徘ㄡ愎�サ摹U飧鮪�莢誚窈�苯�甌奔湍銑牽�冉洗螅�菘脊懦曬��苊婊���宓閆呶迤椒焦�鎩�
文王二年(…688),繼續武王向北拓展的國策,聯合巴人,*申國(今河南省南陽市北三十里)。此役,具體原因與結果史不載。總之是討了又回來了,並沒有把申國征服。但這次*的時間較長,可能跨到文王三年。《左傳》記載,“還年,楚子伐鄧”,是說伐申回來的那一年,伐鄧,應是歸途伐鄧,在武王三十八(…703)曾因道朔被殺伐過一次鄧,至此,已過去十五年了。不排除這次伐鄧,有歷史前嫌,但主要還是楚國北進戰略的需要。在此戰略下,無論伐漢水一帶的哪個小國諸侯都是可能的,但這次的具體起因,可能是楚文王在伐申過鄧時諜聞鄧人有殺他的陰謀,於是決定在歸途中趁機*鄧國。《左傳》記載了鄧祁侯在其國內以禮享楚文王,鄧侯的騅甥、聃甥、養甥等三人,請求殺楚文王,鄧侯沒有聽從,擔心殺外甥遭人恥笑,抬不起頭。這三人就警示,如果聽從他們的建議,鄧國怕是要被楚所滅。這一次伐鄧,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大概是鄧有準備,楚伐申歸來,兵力也不足。
六年(…684),楚文王又興師伐蔡,秋九月,在莘(蔡地,今河南汝南縣境)打敗了蔡軍軍隊,俘虜蔡哀侯,押解回楚國。起因是,蔡侯與息侯都娶陳侯女,蔡侯先娶,在息侯夫人出嫁到息國經過蔡國時,蔡侯以為是自個的小姨子,就讓息迎親隊伍停下,在相見的時候,見息媯美色,就有些輕薄。息侯聽說後,就很生氣,就遺使請求楚文王伐蔡,假意讓楚伐息,息向蔡求救而趁機伐楚。不過,蔡哀侯的歸宿,《史記》記載有差異,《楚世家》記載是後來又放蔡侯回去了,而《管蔡世家》則記載“蔡哀留九歲,死於楚。”蔡哀侯的名也與《左傳》有差異,《左傳》記為獻舞。最終放回去的可能性大一些。因為,《春秋》在莊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