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後,楚執獲了皇戌與子國(鄭穆公子公子發),本書從史公。鄭悼公對此很不滿,回鄭後,就背楚附晉,派公子偃(鄭穆公子,子游)如晉請成。同年秋八月,鄭與晉盟於垂棘(今山西潞城縣北)。晉還為鄭臣服於同年冬專門舉行了蟲牢之盟。鄭悼公弟睔在楚,私下結好於楚司馬子反,子反為之請,沒過多久就送其歸鄭了。楚恭王六年(…585)夏六月,鄭悼公就死了,其弟睔立,是為鄭成公,鄭成公立,鄭依然親晉。

楚國這下就坐不住了,沒想到,鄭國因訟不勝就這麼快背楚。這年秋,派子重伐鄭。鄭服晉,楚伐鄭,晉不能袖手。晉欒書帶兵來救,與楚師遇於繞角(蔡地,今河南省魯山縣東南)。晉欒書見楚師來救,心生退意,這時楚叛臣析公向他透露了楚師易受聲勢動搖的弱點,如果在夜晚多張戰鼓,全力攻擊,就會逼使楚軍宵潰。欒書採納了析公的計策,楚果然退軍。晉為此乘勝侵蔡,要知道,蔡早已屬楚,所以,楚公子申與公子成就以申、息二縣之師救蔡,在桑隧(今河南確山縣東)設防。這是晉師內部在戰與不戰上出現了分歧。知莊子(荀首)、範文子(士燮)、韓獻子(韓厥)都不欲戰,而其它將佐大多數都主張開戰,以雪河上之恥。不過,最終,欒書還是採納了少數人的意見,退軍,避免了與楚的又一次交兵。

其實在晉楚爭霸中,每當晉楚兩軍相遇時,雙方都有怯意,城濮如此,河上如此,怯而不戰更多。兩次大戰,都有一些偶然因素。兩大國實力相當,都不願對抗,因為勝負難料。

楚恭王七年秋(…584),楚子重又伐鄭,這次鄭單獨與楚作戰,還取得了勝利,鄭共仲、侯羽活捉了楚鄖公鍾儀,把他獻給了晉。第二年(…583)晉欒書因為上次侵蔡不逞之故,又侵蔡,接著侵楚,俘獲了楚大夫申驪。楚改變了伐鄭的策略,楚恭王九年(…582)春,重賄鄭,鄭成公也考慮到楚放歸之德,於是鄭又親楚,與楚公子成會於鄧。晉欒書見鄭貳於楚,就在同年秋,在鄭成公到晉國時,把他給捉起來了,隨後帥師伐鄭。還殺了前來求和的鄭使者伯(益蜀)。這時,陳已附晉背楚,於是楚令尹子重侵陳以救鄭,並沒有直接救鄭而與晉師對抗。第二年春,在晉師的圍困下,鄭公子如立鄭成公庶兄(糹需)為君,四月,晉人見鄭已立君,便把鄭成公放歸了,鄭人聞此,也把才立的君(糹需)殺了,迎歸成公。之後,晉兵也解圍而去。

楚鍾儀被鄭人送到晉國後,囚在軍府,晉景公在視察時,看到他戴著南冠,就有些好奇,就讓有司召來,親*問他。隨後晉景公問了他一些情況,瞭解到,鍾儀是伶人,出身音樂世家,是楚國的樂官,能操南音。問了他楚國的君王情況。鍾儀先是拒絕回答,晉景公強問,他才回答說,當楚恭王為太子時,師、保侍奉,早晨向令尹子重請教,晚間又向司馬子反請益。且在提到子重與子反都直說其名。

事後,晉景公將他對楚囚鍾儀的觀察對範文子(士燮)說了,範文子聽了後,說了他的看法:“楚囚,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稱大子,抑無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舊,信也。無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雖大,必濟。”說了他的四大優點,不忘本,不忘舊,無私,尊君。且具備仁、信、忠、敏的品行,得出結論,能成事。因此建議景公釋放他,讓他為晉楚結好。景公聽了範文子的分析,採納了他的建議,就把鍾儀放回了,而且是重重為之設禮。楚恭王九年(…582)十二月,楚國就派公子辰(子商)如晉求成。鍾儀達成了兩國結好的使命。十年春,晉國也派糴伐到楚國去,對楚進行了回訪。

這是“楚囚南冠”這個典故的來歷。主人公就是楚國的鄖公鍾儀。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楚恭匱盟(3…1…3)

我們再來看令尹子重這邊,在侵陳後,就直接從陳國乘勢伐莒,楚恭王九年的冬十一月,包圍了渠丘(今山東省莒縣北),渠丘城敗壞難以防守,渠丘士眾就奔莒,楚人就進入渠丘城,這時,楚公子平給莒人捉住了,楚人傳話給莒人,要求交換戰俘,不要殺害公子平,莒人不聽,依然殺掉了公子平。楚人憤怒,就進圍莒城。莒城與渠丘一樣,也是敗壞得難以防守,十餘天后,楚師就攻陷了莒城,楚師也乘勝進入了鄆城。

這次莒人陷敗,主要原因是沒有守備,使得楚師能夠長驅直入,沒有遇上像樣的抵抗。國家又弱小,又不守備,又不識相,又惹大國怒,不被攻陷才怪呢?

自楚公子辰與晉糴伐互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