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很爽快地答應了。於是魯成公便前往蜀與楚令尹子重會盟。

十一月,楚召集魯、秦、宋、陳、衛、鄭、齊、曹、邾、薛、鄫十二國盟於蜀,還加上淪為楚附屬國的許、蔡。參加盟會的是各國的卿大夫,楚就是令尹子重、蔡就是蔡景公,許就是許靈公,秦為右大夫說,宋為華元,陳為公孫寧,衛為孫良夫,鄭為公子去疾(子良),齊的代表不知何人,蓋不是卿大夫,史不載。曹、邾、薛、鄫,因是小國,又非國君,史也不載。

這次盟會是創紀錄的,除了晉,差不多都有代表來參加。是參加國數最多的一次盟會,超過了晉、齊任何一次會盟。

齊桓公葵丘會盟(…651)為齊、周、魯、宋、衛、鄭、許、曹等八國。

晉文公踐土之盟(…632)為晉、魯、齊、宋、蔡、鄭、衛、莒等八國,溫之會為晉、魯、齊、宋、蔡、鄭、陳、莒、邾、秦等十國。

晉靈公扈之盟(…620)為晉、齊、宋、衛、鄭、許、曹等七國。新城之盟(…613)為晉、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

這次十二國加上蔡、許共十四國會盟,連遠在西陲的秦也有代表參加。不過,這次會盟的級別不高,大國都只是派卿大夫,連與楚國結好的齊也不太重視。

實際上,這次會盟只是權宜性的。並不是楚國的威信和實力達到如此規模會盟的高度。孔子《春秋》是這樣書的:“(成公二年十一月)丙申(十二日,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陳人、衛人、鄭人、齊人、魯人、邾人、薛人、鄫人盟於蜀。”《左傳》作者的解釋為:“卿不書,匱盟也。”什麼意思呢?當時晉才在鞌之戰中打敗了齊國,中原諸侯並不敢公開親楚,害怕晉來*,因此就只派了卿大夫來,而不是國君親自前來。楚國本身也只是子重帶兵而來。但這次子重帶來的兵很多,“悉師,王卒盡行”(《左傳•成公二年》,晉也不得不暫時避開楚國,因而沒有救衛救魯。在這種情況下,中原諸侯也是很無奈,屈意會盟,這是持兩端的做法。《左傳》書“匱盟”就是沒有誠意的會盟,是迫於子重的兵威的權宜之計。明年,魯、宋、衛、曹等國就會同晉軍攻打親楚的鄭國,表明這次會盟只不過是楚子重的作秀罷了。

會盟後,楚師就退了,在到達宋時,魯公衡就逃回去了。

這一年於楚國還發生了申公巫臣盜夏姬奔晉的事,後因此產生了一連串矛盾,還引發了吳楚交兵。已在前面“夏姬亂陳”裡講述,不表。

楚恭王三年(…599),晉因邲之戰鄭附楚的緣故,帥魯、宋、衛、曹等四國伐鄭,鄭公子偃(鄭穆公子,子游)帥兵禦敵,這次居然在鄭東部丘輿這個地方把諸侯兵給打敗了。鄭伯就派皇戌到楚來獻捷。 。 想看書來

一、楚恭匱盟(3…1…2)

一、楚恭匱盟(3…1…2)

同年,晉與楚達成互換邲之戰主要戰俘的協議,晉歸楚公子谷臣(楚莊王子)和夏姬的第三任丈夫連尹襄老的屍體。楚歸晉知罃(荀首子),當時荀首已為中軍佐,楚此舉就示好的意味。楚恭王還親自送知罃歸國。像當年的楚成王一樣,他也問知罃一系列問題,如,怨不怨他?德不德他?如何報答他。知罃的回答,也是不卑不亢,有理有節,一番外交辭令下,顯示了大國尊嚴。連“退避三舍”的話都沒有,有的是在領軍與楚作戰時,“竭力致死,無有二心。”(《左傳》成公三年)很有氣節。當然,知罃並不是國君,當然說不出晉文公重耳那樣“退避三舍”的話來。楚恭王聽了後,得出結論:“晉未可與爭。”而且很是佩服知罃,厚禮送歸之。知罃在楚,本來也打算逃回,有鄭國的一個商人願意幫助他,計劃把他裝在囊中帶出去,後來楚主動歸之,就沒有施行。

楚恭王四年(…587),因為鄭伐許,晉欒書代郤克將中軍,荀首為佐,士燮佐上軍,伐鄭救許。這次許與鄭的矛盾是因為,許恃楚而不事鄭,這樣就讓晉看到了機會,就救許伐鄭,這樣就可以把許從楚國那邊奪過來。楚看到晉伐鄭,就派子反救鄭。這次,晉與楚並沒有因救鄭而開戰,大概是看到楚軍來救,許又沒有背楚親晉而作罷。鄭悼公(名費)與許靈公都在子反面前投訴,鄭卿皇戌代鄭悼公投訴,子反不能決,讓他們到楚國去。由楚王與大臣來斷訣。於是有,第二年六月(…586),鄭悼公使其弟睔(gùn)與許靈公入楚訴訟事。結果是鄭敗訴,楚就把睔給囚起來了,《左傳》對鄭何人入楚及何人披執與《史記•鄭世家》不同,是鄭悼公親自入楚,敗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