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楚國的諸侯之後,晉就將直接面對楚軍了。這時,宋圍急,宋又派門尹班來急,晉又施展計策,還是先軫,當時,齊與秦雖然不盟於楚,但也不願在這種情況下,與楚帥領的諸侯們交兵,晉其實,一直擔心,楚全力以付,所以,還是有些不自信,希望能將秦、齊拉進來,派些兵來一同與楚作戰。因此,先軫又設謀,分曹、衛的田賜給宋,而讓齊與秦去楚為宋請,楚對曹、衛友好,必定不答應,這樣,就得罪的秦、齊兩國,則兩國就會派兵參戰。 txt小說上傳分享
九、子玉敗兵(1…9…3)
九、子玉敗兵(1…9…3)
此時,基於對晉文公的認知,楚成王已準備退軍了,於是自個先退居於申(方城以內),又下令申叔離開齊谷邑,子玉釋宋圍退軍,不要跟從晉軍尋求作戰。可是子玉不願退軍,又派伯棼(鬥椒,鬥伯比之孫)來固請。在楚成王已決心退軍之後,子玉也有些不安,這必竟是逆命而行,最終,子玉未能戰勝心魔,在立功與雪恥的啟誘下,堅持與晉人作戰。因為,在楚成王發兵伐宋前,子玉治兵(戰前軍事訓練)於蒍(楚邑,不詳今所在)時,孫叔敖的父親蒍賈說了幾句很傷子玉自尊的話,當時前令尹子文與子玉一同治兵,子文治兵於睽(楚邑,不詳今所在),子文一天不殺一個士卒,而子玉,鞭了七個,貫(一種刑罰,以箭穿耳)了三個,楚國的國老(國之卿大夫之致仕者,退休高官)就祝賀子玉,子文也為之擺酒慶祝,而蒍賈當時沿幼,後到,並沒有按時來祝賀。子文就感到奇怪,就問蒍賈,箇中原因。蒍賈說,“沒啥好祝賀的,你當初傳政給子玉,交待他‘以靖國也’,如果,靖於內而敗於外,有什麼收穫呢?子玉敗了,是你子文薦舉的,你薦舉的人敗國,更沒有什麼好祝賀的。子玉剛直而不懂禮節,本可以治民治軍,如果敵軍超過三百乘(二萬二千五百人的軍隊)的規模,他就搞不定,必定會失敗。”子玉就是聽到這話,感到鬱悶,所以就想證實自己,一定能行。
最終,楚成王在憤怒中,同意了子玉的請求,但出於對晉的畏懼和全域性考量,並沒有調派多少兵力給子玉,楚軍就只有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具體兵力不詳,但楚有兩廣,一為東廣一為西廣,東宮是指太子東宮的軍隊,若敖之六卒或許是當初若敖所設立的六卒親軍延續下來的軍隊。總之,楚軍不多,不足楚全軍的一半,或許相當於晉之一軍的兵力。當然,楚軍這邊還有一些諸侯部隊,如陳和蔡。然而,晉成功運用先軫之謀,最終激發秦、齊派兵參戰。這場戰役,最終演變為,晉、宋、齊、秦與楚、陳、蔡、衛、曹的諸侯群戰,其中以晉楚為雙方核心。
雙方最終戰於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具體攻戰詳情就不講述了,留待《白話晉國史·三晉秋寒》講述。這場戰役從去年夏持續到當年四月,最終以楚師敗績而告終。《左傳》載,最後“子玉收其卒止,故不敗。”應是沒有全軍覆沒耳。
城濮之役是楚成王北進中原以來遭受的第一次較大的失敗,失敗的主要原因固然是子玉輕敵無謀、沒有遠略、違令固執。但以晉當時的實力與其團隊的智慧來說,即便按楚成王的先見之明,釋宋退軍,除非,在接下來再發生一次大的晉楚之戰且是楚取勝,否則,楚成王也難以成為中原霸主,這場晉侵曹伐衛救宋之戰,政治意義實在太大,本來,中原諸侯對楚,無論在力量上還是在道義與文化上都還不信服,縱然楚全軍而退,中原諸侯也會親晉,說不準連最親楚的蔡也會倒向晉,更不用說常執兩端的宋、衛、陳、鄭、魯了。結果是,下一場戰役,楚或許是一國面對整個中原諸侯,就像當年面對齊桓公一樣。取勝的可能性並不大。
這場戰役終結了楚成王的霸主之路,造成了楚成王的終生遺憾,使楚成王在中原十多年的征戰成果一朝盡去。不過,這一役,並沒有傷楚的元氣,失去的只是少數軍隊,失去的只是中原的諸侯。晉也無力帶動諸侯南下侵楚。因而,北進中原,楚還有機會。最終由楚莊王再次北進,取得了比其祖父更大的成就。但這一役,成就了晉桓公的霸主地位,隨後的踐土之盟在周天子的見證下,正式確定的晉文公的豐功偉業。從此,中原在二十年內,減輕了楚國的威脅,直到楚莊王再次北伐。楚國一統天下的第一次機會喪失了。
子玉兵敗傳回方城後,楚成王甚是憤怒,憤怒的不是,楚師不敵晉師,而是子玉違令固執請戰,讓本來可以避免的失敗不能避免。可是子玉又是他的愛卿,伐陳的開拓之功,子文的推薦,都讓楚成王對子玉信任有加。可以料想,在發出第一道“大夫若入(方城),其若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