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善見李延慶一直注視那些泥坯屋,便解釋道:“那邊都是河東逃難過來的移民搭建,那裡原來是慈恩寺的土地,讓這些難民臨時搭建帳篷,結果人家直接造屋子了,慈恩寺也沒有辦法,投訴官府也沒有用。”
“從河東路逃來多少難民?”李延慶問道。
“一共逃來三批,超過百萬人,不過大都散去巴蜀、漢中、鳳翔府等地,留在京兆府大概有三十萬人,我們京兆城就有十萬人。”
李延慶心中一動,這不是很好的兵源嗎?他又問道:“三十萬人在京兆府做什麼營生?”
“做什麼都有,最多的是佃戶,租種別人土地,還有在店裡酒樓做夥計,剛開始幾個月真的混亂,官府也顧不過來,後來慢慢地自己也順了,融進了關中,雖然大多過得比較困苦,但好歹有口飯吃吧!”
“那為什麼種大帥沒有想過從難民招募士兵?”
馬善苦笑一聲說:“招募士兵要錢啊!現有士兵的軍費都難以籌措,哪裡還有餘錢招募新兵?”
“但我所知,朝廷已經將西北三路的稅賦全部用來充作軍費,還從巴蜀調來大量錢糧,難道軍費還是不夠?”
李延慶著實有些不解,他並不是信口開河,他做過周密的計算,除了支付軍費外,种師道這邊應該有餘錢招募士兵,以种師道的經驗老道,他不會不知道面臨東西夾擊時兵力不足的痛苦。
馬善有些尷尬地撓撓頭,“這個我也不是很瞭解,我也只是聽種大帥提到幾句,具體情況真不瞭解,要不然我請吳參軍來和太保談一談。”
李延慶點了點頭,“此事很重要,我需要立刻向嚴參軍瞭解情況。”
第八百五十一章 扭轉被動
嚴參軍就是嚴九齡,太原軍衙的左主事參軍,太原城破時嚴九齡等十九人跟隨韓世忠的敗兵撤到了京兆府,他們也是种師道的老部下,當种師道重建陝西路防禦使軍衙時,便又全部啟用他們,嚴九齡現任軍衙錄事參軍。
聽說李太保到來,眾人紛紛走出軍衙迎接李延慶。
這也是令人開心之事,李延慶很擔心他們在太原出事,最後卻在京兆重新相逢。
嚴九齡升為錄事參軍,另外兩個老熟人張曲和周彥擔任左右主事參軍,他們三人主管軍務並掌控著陝西路兩萬五千軍隊的後勤輜重。
眾人熱情地拜見了李延慶,又簇擁著李延慶進了軍衙,馬善和軍務無關,但他猶豫了一下,還是跟了進去。
李延慶在臨安府便和种師道交接了軍權,他直接坐上主帥交椅,又讓幾名主要的文職官員坐下。
“嚴參軍,我想問一問軍費情況,能否簡單說一下?”
嚴九齡點點頭,陝西路的軍費情況,他了如指掌,他起身道:“陝西路軍兩萬五千人,加上鎮守潼關的京兆軍兩萬人以及各縣維護治安的廂軍五千人,一共五萬人,按照每人每月十貫錢的俸祿以及衣食開支,那一個月就要五十萬貫,一年六百萬貫,陝西路的稅賦摺合錢五百萬貫,全部用來支付軍費,另外巴蜀去年調給陝西路的軍費是三百萬貫,實際上軍費收入共有八百萬貫。”
李延慶算是聽明白了,他又問道:“除掉六百萬士兵軍費,還兩百萬貫的軍費是怎麼支出?”
“這裡面內容很多,比如文職軍人的俸祿、軍馬的飼養、刀矛、帳篷、盔甲、火器、投石機等軍隊物質的製備,其實最大的一塊是耗費在北方邊境一百多軍寨的維修重建之上,去年光這一塊就用掉了近八十萬貫,加上其他開支,真的沒有餘錢了。”
李延慶也招募過士兵,知道士兵開支之大,宋朝不像唐朝還有府兵制,宋朝完全就是職業軍人,每個月都要支付俸祿,養士兵和士兵的家屬,戰爭時期俸祿還要加倍,所以宋朝的軍費開始極重,宋孝宗在退位時也嘆息著對太子說:“當今天下財賦,以十分為率,八分以上養兵。”
宋朝的財政收入絕大部分都用來養兵了,士兵俸祿每月八貫錢,算起來每月六千文錢左右,每天兩百文錢,在宋朝屬於中等收入,士兵還要吃飯開支、軍服軍械開支,算起來一個士兵每月開支十貫錢。
增加一萬軍隊,每月就要增加十萬貫的開支,還有帳篷軍馬等等雜費支出,十萬貫錢還不夠。
這次李延慶經略西北,天子趙構承諾將巴蜀的稅賦全部補貼給他,但巴蜀大半的稅賦本來就補貼給了西北三路,全部給他也沒有增加多少,李延慶算下來最多也就能增加四到五萬軍隊。
“情況我已經知曉,現在陝西路的軍糧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