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朝會了。”
李延慶向他抱拳行一禮,催馬繼續向宣德門而去。。。。。。。。
到了宣德門,除了宰相可以坐轎繼續前行外,其他官員都必須下馬步行,直到過了北廊,這裡有宰執下馬牌,宰相也要下馬步行了,不過穿過北廊便是大慶廣場,這裡是上朝的臨時等候區。
現在距離上朝時間大約還有一刻鐘,大慶廣場內站滿了等候上朝的官員,足有千餘人之多,他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各自議論著什麼。
雖然李延慶能獲得梁師成、蔡京等人的青睞,但他在朝廷中的人脈還很弱,在朝廷大大小小的各種圈子中,他暫時還遊離在外,就連刑部侍郎梁中書、大理寺卿鄭智這些認識的高官,看見李延慶時也不過笑著點點頭,然後繼續和身邊人閒聊。
“李御史!”
終於有人叫他了,李延慶一轉身,卻見是頂頭上司鄧雍跑了過來,“真不好意思,昨天正好不在,沒想到今天居然有臨時大朝,沒有能及時通知你。”
“劉主簿已經告訴我了。”
“他只是告訴你今天要上朝,卻沒有告訴你早朝的內容。”
李延慶一怔,“莫非早朝和卑職有關?”
“也不是直接和你有關,和御史臺有關係。”
鄧雍向兩邊看了看,將李延慶拉到一邊低聲道:“天子決定要加強監軍,準備設第二監軍,負責監察軍隊後勤物資,準備把這個職權交給御史臺。”
“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
“還不是因為國庫空虛嚴重,軍隊消耗就是無底洞,這次備戰徵遼,朝廷準備募兵二十萬,需要的各種兵甲物質、糧食軍餉難以計數,朝廷已經快負擔不起,我是聽到一些內部訊息,鹽、酒、茶、糧食都要漲價了,還有王相國打算推出‘當十錢’,所以不少高官提出不僅要開源,還要節流,監察軍隊後勤物資的提議就出來了。”
李延慶暗暗嘆息,鹽、酒、茶、糧食是基礎物資,它們漲價,其他物價必然會全面上漲,小民的生計將更加艱難,居然還要推出‘當十錢’,他曾經見過蔡京推出的‘當五錢’,所謂‘當十錢’就是大錢,是掠奪民財最直接的方式。
“讓御史臺監軍後勤物資,已經明確了嗎?”
“御史臺參與肯定明確,否則今天怎麼會讓侍御史也列席大朝,不過聽說樞密院和兵部也要求參與,但沒有最後定下來。”
就在這時,大慶殿上的景陽鐘敲響了,文武百官紛紛站隊,李延慶早發現了臺階前有品階線,官員們可以對照自己的官階站隊。
李延慶找到了六品官階線,已經是隊伍的最後了,今天只增加了六名侍御史,除了李延慶外,其餘五名侍御史已經早早站在位子上,李延慶不好意思和同僚爭位,他只得站到最後,儼然成了整個早朝的最後一名。
這時臺階上方傳來殿中監官員高喝:“進殿!”
太子趙桓為文官第一名,排名第二是梁師成,第三是宰相白時中,而武官排名第一卻是鄆王趙楷,第二應該是童貫,但童貫不在京城,擁有太子少保頭銜的曹評便排位武官第二,不過武官數量偏少,只有文官人數的一半不到。
文武兩列隊伍無聲無息地向臺階上走去,在臺階兩邊各站著兩名殿中侍御史,他們目光銳利地注視著所有官員,但凡官員有儀服不全、不整或者不守朝規,諸如遲到、喧譁、隨意站隊等等情況,他們都會記錄下來作為彈劾依據。
宋朝的皇宮比起隋唐而言,氣勢還是差得太遠,不僅佔地面積小,而且宮闕都不甚宏偉,大慶殿作為宋朝皇宮主殿,無論進深、高度都遠遠無法與隋唐皇宮主殿大興殿和含元殿相比,李延慶已經無法站在最後,隊伍只能分成幾排,李延慶站在第三排的末尾。
大殿上方掛滿了燈籠,將大殿照如白晝,殿內十分安靜,只片刻,有侍衛高喝,“皇帝陛下駕到!”
隨即樂聲響起,在悠揚的樂聲中,只見天子趙佶在十六宮娥和八名侍衛的護衛下從丹陛側面走了進來。
趙佶在龍椅上緩緩端坐下,目光威嚴地看了眾臣一眼,眾臣一起躬身行禮,“參見陛下!”
趙佶臉上露出一絲疲憊的笑意,擺了擺手,“眾愛卿平身!”
眾人平身,大殿內鴉雀無聲,趙佶緩緩道:“今天是臨時朝會,朕請各位大臣前來,是要商議一件重大事件。”
趙佶語速很慢,聲音雖然不大,但大殿前部都能聽見,雖然大殿外側難以聽見,但李延慶耳聰目明,他站在最後也能隱隱聽見趙佶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