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清利溼熱。雞屎藤,清熱祛溼,消滯化
積。
15 方
用料:老鼠幹一只,烏豆三十克,陳皮三克。
制用:老鼠乾洗淨、切塊,與烏豆、陳皮同燉熟,調味服食。
功效:老鼠幹,補氣健脾,利水消積,《增補食物秘啟》言其可治“小
兒諸疳”。烏豆,調中強身,除胃熱,散結積,能利大小便。陳皮,行氣健
脾,助消化,燥溼化痰。
來源:民間驗方。
【點|穴療法】
先行捏脊法。令患兒俯臥,醫者兩手沿脊柱兩旁,以拇指和食指由下而
上連續地挾提患兒肌膚,兩手交替邊捏拿邊向上推進,自尾骶部開始,捏到
枕頸部,反覆操作五至十次。然後點按脾俞、胃俞|穴各兩分鐘,用補法。再
令患兒仰臥,依次點揉中脘、天樞、中三里|穴各兩分鐘,用補法。
注意事項:
1。 禁食冷食、喝冷飲。
2。飲食宜清淡,禁肥甘厚味。在患兒食慾漸佳時不可暴飲暴食。
【偏方】
1。藥物:田雞(即青蛙)五至八隻,花生油,食鹽少許,大米一百克。
制用:田雞去皮及內臟,切塊,用花生油、鹽拌勻。大米煮成軟飯。待
米鍋滾沸時放入田雞,以小火蓋嚴蓋燜熟後食用。
功效:補虛贏,利小便,解毒熱。用治小兒疳積黃瘦、熱瘡及溼熱所致
的水臌。
2。藥物:鴨內金二十五克,蘿蔔五百克。
製法:先煮鴨內金一小時,再加入蘿蔔煮半小時,每次飲湯一杯,日用
兩次。
功效:消食化積,下氣利水。用治小兒疳積、痞積、腹大露筋、身體虛
弱、食不消化,喜食生米等物,頭髮焦枯。
3。藥物:鴨苦膽汁三十克,淮山藥粉三十克,蜂蜜十五克。
製法:鴨膽汁與山藥粉和勻,曬乾,研末。以蜂蜜加一匙,與藥粉調勻
蒸十分鐘,空腹服下。一至三歲,每服三克,每日一次;三至六歲,每服三
克,每日兩次;六至九歲,每服三克,每日三次。如口渴,可另加雞內金煎
水飲。
功效:清熱潤燥,生津止渴,消積化滯。用治小兒疹後發燒、消瘦、口
渴、面黃之五疳。
【秘方】
1。藥物:紅花十五克,阿魏十克,梔子十五克,飛籮面十五克,蔥白六
寸,蜂蜜四十五克,麝香零點六克。
製法:先將紅花、阿魏,梔子共為細粉,與飛籮面混合,另將蔥白切碎
搗爛加入蜂蜜與前藥共調成膏,裝入瓷罐封固,不使透氣,備用。
用法:上藥分為兩份攤於黑布上,再將麝香研細分調於兩份膏藥之上,
先用一帖貼敷臍部,外以長布纏裹固定,勿使脫落,三日後換另一帖;過三
日再將前膏藥加蜜少許換貼如前法,前後共貼十二日即可去膏藥。用藥五、
六日後,患兒即漸思飲食,腹部由硬漸軟,哭泣減少,精神安定而漸活潑,
去藥後注意飲食調理,即可康復。
來源:河北張家口市孫景歧祖傳方。
2。藥物:石決明、瓦楞子、石燕各等份。
制用:共研極細末,每服三克,糖水調服,最好同雞肝同蒸服食。
注意事項:忌生冷,油膩和糯米等不易消化食物。
來源;白子光獻家傳秘方。
3。藥物:木通六克,白朮九克,細辛一點五克,川連四點五克,準山藥
九克,竹葉四點五克,苡米九克,茯苓九克,燈芯為引清水煎服。
來源:廣西蔣邦明祖傳秘方。
4。藥物:荔枝核二點四克,雞肫皮(焙乾)三十克,春砂仁六克,共研
極細末,加入飯焦粉(即鍋結疤曬乾研粉),亦可加點糖調味。
服法:日服兩次,每次十二至二十四克,開水送下,劑量視患兒年齡大
小而定。
來源:徐焙獻祖傳六代秘方。
5。藥物:蜈蚣三條,血竭花九克,炮甲九克,海馬六克。
製法:另用大麴酒一斤同上四味藥共裝入羊膀胱內扎住口,放在痞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