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進廠之後頭三年基本都是在船廠夜校裡不斷深造,再不斷結合實際結合操作手冊,觀摩那些老師傅幹活。直到師傅覺得你出師了,你才能真正有機會獨擋一面。
這些技術手冊操作手冊可以說都是各個企業的傳家寶,裝置可以賣給你,但是技術手冊總是要藏私的。這就好比武俠小說裡,只教招式不教心法口訣,你練招式得再熟,也是花架子。在工業上,那就是同樣的裝置,你做不出同樣的質量,甚至都做不出合格產品!
在50年代,內部技術手冊操作手冊的概念還比較模糊,基本都是老師傅帶徒弟,所以說,如果沒有當年來自蘇聯的成千上萬老師傅和專家手把手的進廠教我們,中國根本不可能這麼快的走進工業化大門。當年的156工程,蘇聯確實是非常真誠的,很多工廠都是原樣複製他的國內工廠,很多裝置都是國內剛剛生產出來,第一臺裝備自己,第二臺裝備中國,儘管價格不菲,但是絕無藏私。
今天的通用電氣、霍尼韋爾、德國德瑪吉,日本馬紮克等等工業巨頭,你看哪個會把自己內部的技術手冊拿出來出版!那都是企業的命根子。如果他敢出版,結局是什麼下場?
小強知道,國內有企業採購了與德國博世相同的裝置,幾年下來花了十幾億,還是造不出一樣的東西來。
學理工的都知道,如果一個理工科大學生進廠就能幹活,那你就基本可以認定,這個廠沒啥技術實力,有機會還是趕緊走人的好。但凡這些世界工業巨頭,不管你是斯坦福還是麻省理工的畢業生,進廠就要老老實實的培訓再培訓。你會被告知,你在學校裡學的都是初級的東西,只是讓你對原理進行了解,真正的實際生產和生產中的實際情況,全靠內部的講義和手冊。
小強知道合同上有技術手冊轉讓和包教包會這條,這就是為什麼這次採購的專案被稱為援建而不是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