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毒文學”正在腐蝕著一代青少年的心靈。沒有同情,沒有理解,沒有愛,只有無知的傲慢和淺薄的嘲弄,把在大街上撒野當作真誠。學界瀰漫著相對主義的犬儒哲學,沒有立場,解構一切,自以為聰慧,實際上是卑怯。曹文軒的態度是值得讚賞的,當所有人都拼命向前狂奔時,他堅守在原來的高地上,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孤獨者。
2006年第6期《百年潮》上有篇電影《李雙雙》誕生記,講《李雙雙》誕生於大躍進的真實生活中,李準的小說發表於1960年第3期《人民文學》,反響強烈。電影1962年放映後,觀眾極為歡迎。全國掀起“李雙雙熱”,一時流傳著“做人要做李雙雙,看戲要看孫喜旺”。1963年獲第二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四項大獎。張瑞芳人氣達到頂峰,周恩來經常請她跳舞。但到了文革中,該電影被批判為工分掛帥、階級鬥爭熄滅論。1973年,周恩來為此還向文化部長於會泳發了通脾氣,說“要歷史地看這個影片”。
哪兒的大米好吃?(2)
2006年第3期《涪陵師範學院學報》專門發表了對文革長篇小說的研究。長期以來,盛行著“文革文學空白論”,胡說什麼文革期間只有八個樣板戲加上一個魯迅和一個浩然。青少年都被欺騙得以為文革中過來的人都是文盲,以為中國人曾經有十年的時間在地獄裡過著禽獸牛馬般的生活。被顛倒的歷史總會被平反過來的。文革期間文學藝術之繁榮,人民精神生活之豐富,不是一夜的坦克機槍就能掩蓋永久的。只要還有一億中國人沒被完全洗腦,中華文明的復興就是擋不住的。該期湖北師院楊迎平寫的《相知而不相隨——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情感悲歡》也很好,比她以前的文章更有思考深度了。人在愛情中,到底是追求相知還是追求相隨呢?
米淘得差不多了,到底哪兒的大米好吃呢?想起那個郭達的小品:換大米、換大米、換大米!本來俺愛吃一切東北大米,不論是俺家鄉哈爾濱的,俺外祖父他們家五常的,還是地肥水美的牡丹江的,吉林延邊朝鮮族的,遼寧盤錦營口的,只要是東北大米,晶瑩細長,燜熟了一揭鍋,哇,知道用什麼成語最合適嗎?——軟玉溫香!什麼菜也不用就,汪汪的口水肚裡流,或者稍微用筷子蘸點哈爾濱道里的老醬油,管保你吃得滿口芬芳渾身上下滾繡球!
不過,當老鼠也愛上大米的時候,恐怕哪兒的大米都變味啦。叭勾——
孔慶東:
俺要去吃大米飯了,翠綠的小辣椒炒金黃的雞蛋。所以,那些批評俺的人,俺感謝,攻擊俺的人,俺把他們當雞蛋就完啦!
'匿名' 一簞食:
孔老師,您覺得您說的這些事是大姐、歌手該悲哀還是這個社會、這個社會的精英該悲哀?
全國人民只知道我愛北京天安門,你問長安街他怎麼知道。您就在現在的在讀大學生裡問吉林、貴州、廣西、寧夏、青海的省會是什麼,肯定有答不全的。北京每年下第一場雨、雪、沙子都會在新聞聯播、晚間新聞裡播出,窮的省份除非能下刀子。知不知道華爾街、唐寧街、香榭麗舍大街與是否能成為一個好歌手沒有任何關係,這是純粹的中國特色,純粹為難倒別人,純粹的賣弄學問,純粹的捨本逐末,純粹的追求奇邪淫巧,純粹的自欺欺人。當前中國科學技術文化為什麼落後都是這麼鬧的。
孔老師,從您出這題,我覺得您的層次還需提升。知道什麼時候插秧什麼時候收割,知道炒菜什麼時候放鹽比知道華爾街、唐寧街、香榭麗舍大街更有意義。
俺就是您說的各有各的理解的人,您是不會生氣的。
大桂:
我們樂隊的老師說過一句話當時讓我很震撼,他說:“文革”造就人哪!一直不理解。孔老師如今你也說“文革”時期的文學藝術非常豐富,精神文化非常繁榮,跟我們那老師說的很相同。
我想凡是跟我一樣的大學生都會感到驚異的,你能更詳細地給我們說說這個問題嗎?為什麼“文革”時期的文學藝術乃至精神文化是那樣繁榮的呢?
'匿名' 一簞食:
文革時的樣板戲,現在累死整個文藝界都創作不出來。
文革時候的中國人儘管很落後甚至可以說是有點愚昧,但他們判斷評價事物的是、非、美、醜、善、惡,憑的是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準則;而現在的人,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審美觀點就是自己的準則,甚至可以說只要不是中國人的東西就是好的、對的、美的、先進的,凡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就都是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