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正體現了老子“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的思想境界。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時隔千年,歷史的人和事早隨時間遠逝。然而默誦這一句,仍然感到清新澄澈,洗淨心靈。遙想諸葛孔明當年在草廬之中,必定經常久久地默對這一句話,領會著人生的真諦。 那時的孔明,躬耕南陽,心憂天下。在清風明月中讀史,在竹林泉石旁對弈,日觀風雲變幻,夜察星斗轉移,不問名利,不求聞達,胸中的傲然之志和濟世之才,已經在那青山綠水間渾然成就,當他離開臥龍岡時囑咐切勿荒廢農事,此去若大業能成,那時將回來繼續享受這田園之樂。這一去,矢志不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作為蜀國丞相,身後未留下一分私財,留下的是千古流芳的精神,以及那一句話,時時告誡後人,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淡泊是傲岸,淡泊也蘊涵著平和,淡看名利,淡看世俗,無慾無求,也無所羈勒。正因為心中無塵雜,志向才能明晰和堅定,不會被貪念侵蝕,也不會被虛榮矇蔽。寧靜則是心靈的潔淨,寧靜是一種禪意。心中寧靜,就不會困於喧囂的市井,不會被流言蜚語擾亂心智。心中寧靜,意味著能靜下心來思考,人因思考而得到靈魂的自由和永恆。淡泊與寧靜,這是同一種境界。江水澄澈千里,在平淡中執著地奔流;群山巍峨千年,在靜默中恆久地佇立。自然早已將這種境界展現給我們,如同日夜更迭,季節流轉,如同清泉流淌,松濤起伏,一切在淡然之中,一切在平靜之中。沒有慾望和雜念,一切都是和諧美好而且生生不息。這就是智慧,一種大智慧。如果人能悟到淡泊寧靜的真諦,就不會再被生活逼迫,不會再因人事而精疲力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淡泊寧靜之中,是和諧和積極的心態,淡而愈濃,近而愈遠。當放開生命的那些細枝末節,所向往的、所追求的那一種生命的形式,才真正地在我們前方,而不再是糊塗和慌亂中的一時夢幻。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把“淡泊、寧靜”當成消極理解是字面化解釋。對於現代社會來說,變化頻繁,豐富多彩。能不能在各種變化和誘惑中保持平靜的心態,能不能受物質和美色影響的。堅定不移去努力,甘於寂寞,保持清靜圓滿心態不停追求。這就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現在像是一個資訊過剩的時代,像是一個浮躁的時代,也像是一個眼球的時代;更像是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能夠安靜下來,看一本書、聽一首歌、練練書法、寫一行詩、似乎也是一種奢侈。其實,只要寧靜、淡泊,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就馬上活得充實、輕鬆,眼前的混沌也就明晰了。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英雄難過美人關

英雄難過美人關

皇太極,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後即後金汗位,在位17年,卒於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洪承疇(1593~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明朝重臣,松山之敗後降清。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二十七都英山霞美鄉(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歲。

明末,皇太極重兵圍困錦州,明朝名將洪承疇率兵增援,被皇太極包圍,全軍覆沒,洪承疇被俘。洪承疇絕食數日,拒不肯降。皇太極得知洪承疇好色,每日派10多個美女陪伴,也沒效果。皇太極無計可施,特命最受寵信的吏部尚書范文程前去勸降,看他是否果有寧死不屈的決心。范文程至,洪承疇則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與他談古論今,同時悄悄地察言觀色。談話之間,樑上落下來一塊燕泥,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屢拂拭之”。范文程不動聲色,告辭出來,回奏太宗:“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皇太極接受了范文程、張存仁等的專業意見,對洪承疇備加關照,恩遇禮厚。

當夜,皇太極的妃子——小博爾濟吉特氏,攜人參湯到洪承疇的居所。見洪承疇閉目面壁,毫不理睬。小博爾濟吉特氏嬌嗔地說道:“洪將軍,您對大明江山如此赤膽忠心,實在令人敬佩。將軍即使絕食,難道就不喝口水而後就義嗎?將軍,您還是喝一口吧!”洪承疇望著這迷人秀色,聽著這溫柔勸話,聞著這誘人香味,頓時心神激盪。美人不斷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