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不是亂誇海口,當場就表示:“我們移。”

1961年4月9日,淳安馱塢裡村的41戶,156人,一人不漏地全部在當時的衢縣溪口公社楓林大隊插隊落了戶。馱塢里人祖傳下來的勤快帶到了溪口。他們每人吃著割稻前國家供應的一斤毛糧,天天忙著開荒,種“百斤糧”,就是不下田耕種撥給他們的150畝山壟田。

我在雙港口村調研時,這位74歲的雙港口村老支部書記吳加柱說起了“搶田”的故事:“到了溪口的第十天,春耕已經忙碌起來了。我藉著肖學能的底氣,壯了膽,用讀了三年私塾認識的幾個字,給當時的溪口公社黨委寫了要求調換耕地的信。信的最後一句話是:‘如果不調換,我把全村人帶到排嶺去。’不知是這句話厲害,還是董書記的電話起作用,反正,信送出的當天下午,溪口公社的副書記紀桂芳來到楓林大隊,找到大隊黨支部書記劉玉林,以命令的口氣告訴說:‘縣委董書記已來了電話,這100畝山壟田要調整。’

6.重遷(2)

“那時辦事,不像現在這樣,什麼事要研究研究,一拖就是十天半個月,我們村換田的事第二天就開始了。我和吳金海兩人是移民代表,楓林大隊的劉玉林書記也帶著大隊長來了。紀桂芳代表政府,‘三頭六面’全在場,劉玉林說:‘其他生產隊的田調整也難,我自己所在的生產隊,雙港口一片田和小港口的山壟田,都給你們,這山壟田是沙質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