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1章 吳三桂反了!

劉玄初的意見比較中肯。

興明討虜、恢復漢人之天下,顯然比“反清復明”這一口號來得更現實,更能贏得天下志在推翻滿清暴政的仁人志士之心。

畢竟甲申以來主要抗清勢力都是明朝官府的鎮壓物件。

於法理上,“興明”是打著明朝旗號行事,“復明”則是志在重建明朝。

二者概念不可同日而語。

本質上,忠貞營也是興明而非復明。

若論對明朝的“惡”,李自成遠在吳三桂之上。

至於延平藩,對打擊滿清可能有興趣,但於恢復明朝恐怕無多少興趣。

一切旗號,都是軍事和政治利益而矣。

要知道當年鄭家可是明朝深惡痛絕的“倭寇”。

明朝的海賊和流寇,難道真要“復明”不成?

因此以“興明討虜”為名舉事北伐,不僅可以避免同忠貞營、鄭家這兩家“傳統抗清勢力”發生衝突,也可在起事之初就堂而皇之正告天下舉兵的意義所在。

即漢人之天下重要,還是朱明之天下重要!

這一招,其實就是當年明太祖朱元璋打著小明王旗號舊事的重演。

朱元璋羽翼大成後即拋棄小明王自立明帝,到了吳三桂這裡自然可以故技重施。

等到推翻滿清後只要善待前明宗室,篡逆這頂帽子便扣不到吳三桂頭上。

劉玄初可以說是將一切能想到的問題都想在了前面,若他不是出身西營劉文秀部,而是早在遼東時期便追隨吳三桂,今日之地位未必就在方光琛之下。

方光琛是堅決不同意以復明為號召的,因為當年引清兵入關就是他的主意,永曆父子被縊死也是他極力勸說的結果。

現在看來,兩件事他都辦錯了。

前者令得吳三桂背上了漢奸罵名,葬送了漢人天下;

後者則是斷了吳三桂的後路,搞的今天以什麼名義起兵都成了必須要再三斟酌的麻煩事。

大義上很被動。

康熙元年以來清廷對昆明的不斷打壓,使得方光琛終是意識清廷不會容忍雲南脫離於大一統政權之外,立場便逐漸從擁清走向反清。

今既已決定起兵反清,“興明討虜”又比直接自立更能爭取人心,方光琛便不再堅持己見。

只吳三桂仍是無法從當年永曆父子之死陰影跳出,認為自己命人縊殺了永曆父子,今天卻以“興明討虜”為起兵旗號,怎麼看都有些不倫不類,自欺欺人的味道。

在他眼中,不管是“興明”還是“復明”,都有一個明字!

這個明字,就是他這輩子怎麼也繞不過去的坎!

“當年篦子坡一事,實王爺無奈之舉。時漢室江山悉被清得,明季氣數毫無,僅僅止有王爺一營孤軍,舉目天下皆是清兵,王爺力量實在是勢弱,即有萬分盡忠保全永曆之心,也如越雞之伏鵠卵勢所不能。因而當年不但永曆不能救,真若救了也是王爺取死之道”

為了徹底打消吳三桂的顧慮,劉玄初為其“套”上一層忍恥負重的光環。

其以周公舉例,說周公大義滅親到今數千年,可曾有史書說周公不仁義的,可有百姓說周公做的不對的。

更言永曆輕棄江山社稷,雖是明君實則無論承敘還是法統,皆不能視為明朝真正君王,真要論起來永曆也是一偕越之人。

“棄社稷、棄祖宗、棄臣子、棄百姓者,何德何能為天子!”

劉玄初直言只要起兵之後命人訪察前明宗室,並對那位被闖賊控制的韓王予以禮敬,昔日篦子坡一事不僅不是王爺的“汙點”,反而是王爺大義滅親、臥薪嚐膽、隱忍復國的鐵證。

這番話聽的吳三桂眉頭不由舒開,下意識的點了點頭。

“何為忠,何為逆?王爺,恕在下直言,天下事成則忠,敗則逆!”

方光琛的話使得吳三桂再不猶豫,拍板同意以興明討虜為號,並請方光琛為其寫一篇討伐滿洲胡虜異族的檄文傳播天下,並馬上命人鑄造“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大印,以為起兵之用。

見吳三桂採納自己的意見,有些氣喘的劉玄初不由心慰,想到不久的將來就能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幾個月來在曲靖的鬱郁之氣頓時消解不少。

繼而問起兵之後大軍進軍路線。

待從方光琛處聽說吳三桂擬兩路進軍,一路用兵湖南,一路用兵西北後,玄初不由一滯。

見狀,吳三桂不由眉頭微皺詢問道:“玄初以為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