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3章 能談就談,能拖就拖

王五讓萬四帶人護送汪士榮和吳世璠去荊州。

吳世璠暫時是肯定不能送回昆明的。

理由很好找,無非路上受到清兵驚嚇導致夜啼,又或受了風寒不能長途顛簸,故為免庶孫出意外,最好是由在荊州的王爺親閨女、庶孫的親姑姑暫為照顧。

照顧多長時間,後面再議。

親姑姑照顧肯定比其他人照顧合適。

合情合理。

不過這封信,肯定得汪士榮寫。

因為王五寫不太合適。

雖然覺得將庶孫留在荊州不妥,但考慮到王爺一旦起兵大軍很快就能殺到長江,到時王五難道還敢不交人不成,因此汪士榮答應了這件事。

眼下,促使吳三桂儘早起兵,無疑是包括汪士榮在內的吳周反清派的當務之急。

用王五的話講,昆明那邊現在是起兵壓倒一切。

汪士榮走後,王五則在宜城等了兩天。

一是要等奉命調撥給北府的趙進忠、許德義、張天望三人前來交接;

二是陝西方面過來傳訊,說是西安將軍特使要過來同明軍確定俘虜交換事項。

這個特使是王五的滿洲老朋友康恩倍。

說起來康恩倍雖然是被迫成為王五的朋友,但他對王五和明軍卻起到了極大幫助。

慈竹籠一戰陣斬西安副都統杜敏、竹山一戰砍下的一千多雙西安駐防八旗兵手掌,這兩起關乎明軍生死存亡的戰鬥,康恩倍於其中都出了很大一把子力氣。

當然,康恩倍能從一普通馬甲晉升為西安駐防八旗的參領,也是賴王五所賜。

屬於相輔相成。

與陝西方面的接觸,王五是非常重視的。

他覺得陝西三巨頭能頂著鰲拜壓力同自己交換戰俘,雙方未必不能進一步合作。

畢竟,只要吳三桂起兵,那王五這個大清頭號大敵的地位就會直線下降。

對陝西方面而言,屆時最大的軍事壓力也是來自於吳三桂,而不是遠在荊襄的王五。

遠交近攻。

戰爭,不過是政治的把戲而矣。

更何況陝西作為滿清統治體系的一環,必然要受其朝廷小皇帝和權臣鰲拜的爭鬥影響。

那麼,王五與陝西方面就有合作的可能。

合作到哪一步,以什麼樣的方式合作,這些都可以商榷。

不合作也沒關係。

有個良好的溝通渠道就行。

除了這兩件事外,在襄陽與洪部院等人敲定分儲“細節”的金道臺也派人來報,說是北府調派的100位官員已經挑選完畢,不日就將啟程前往荊州。

這些官員中品級最高的是那日建言授王五中軍都督一職的廣西右參政曹一銓。

明制參政就是清制道臺。

從三品的官。

擱王五前世,算是經濟發達市或計劃單列的書記了。

其餘官員多為五六品,一半以上沒有明朝正式功名,大多是秀才“文憑”,也就是他們沒有參加過明朝組織的鄉試、會試。

倒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南明以來根本沒開過科舉。

其中不乏連秀才功名也沒有,完全是憑著一腔熱血自願投身抗清鬥爭的。

不少人如張天望兄弟一樣,是毀家為國。

但就是這些根本不可能在史書上留名的小人物,氣節卻不弱於任何一位民族英雄。

想要建立根據地,就得鞏固地方。

鞏固地方的關鍵就在於官員的委任。

這一百位官員就是王五建設新根據地的執行者。

沒辦法,誰讓他軍中幾乎挑不出幾個識字的呢。

現在荊州和漢陽、荊門三地的明軍政權,其實大多是保留的清朝治理體系,就是與當地的地方保護者們臨時合作。

明軍這邊以不屠城、不擾民、不破壞為條件,地方保護主義者們則以交糧納稅,維持地方治安為條件。

不過這個合作是基於明軍的武力威懾,十分的不牢靠。

湖北再來個一片石之戰的話,這個體系瞬間就會崩塌。

因此,王五肯定要落實對地方的實際治理,從而將控制區內的人力、物力發揮到最大。

如此這一百個在山中堅持到現在的官員在王五眼中自然成了香餑餑。

南府政權建設雖然放手讓汪士榮主持,但不管形式如何,本制還是六房體制。

地方上是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