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稱呼”,以及“該說什麼”,讓他有心理準備,甚至可先練習一下;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不休,要處理這個問題,事先預防是關鍵。外出前先告訴孩子,外出的目的是什麼,讓他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出門前,也要先跟孩子說好規則,確定他已經聽明白,並問他是否能遵守。
■ 在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譁
比如在電影院和圖書館裡,萬不可大呼小叫,笑語喧譁,演出結束後應有秩序地離開,不要推搡身前的人。乘公共汽車要主動給兒童、老人及病殘者讓座等等。
■ 除了身教,父母也應善用童書繪本
因為童書繪本里有許多故事比喻,還有許多人物角色,足以啟發他們的同理心、同情、憐憫與愛心,比講道理更容易培養孩子溫柔關懷的能力。這裡,讓我們聆聽一下蘇霍姆林斯基的《做人的故事》中的一則。
對別人說“您好”
夏天,父親和小兒子走在小路上,周圍一片寂靜,只聽到遠處什麼地方響著啄木鳥的敲擊聲和小溪的潺潺聲。
突然兒子看到一位拄著柺杖的老奶奶向他們迎面走來。
“爸爸,老奶奶去哪裡?”兒子問。
“既然看到了,我們就去迎迎她或者送送她,”父親回答。“當碰到她的時候我們就對她說‘您好’。”
“我們為什麼要對她說這個詞?”兒子很奇怪。“我們根本就不認識她。”
“我們這就去迎接她吧,對她說‘您好’,那時候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他們與這位老奶奶相遇了。
“您好。”兒子說。
“您好。”父親說。
“您好。”老奶奶說,她開心地笑了。
兒子吃驚地看到,周圍的一切都變了。太陽照耀得更明媚了。一陣輕風掠過樹冠,葉子沙沙地響。鳥兒在灌木叢中歌唱,而在這之前沒聽到它們的歌聲。
小男孩的心裡好快活啊。
“為什麼會這樣?”兒子問。
“因為我們對別人說了‘您好’,她還微笑了。”
。 想看書來
功課54 公於平等——平等待人不容易也要做
在城市長大的孩子總會有種油然而生的優越感,對待生活條件或者其他方面比自己差的人很容易產生歧視。這種歧視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傷害是致命的。作為父母,一定要及早發現孩子的歧視行為,並及時幫助他改正,讓孩子學會平等待人。
親子放大鏡
成成是個有點“勢利眼”的孩子,他不懂得平等待人。平時在班裡,他只跟家住城市的同學來往,不跟那些來自農村的同學來往;只跟學習成績好的同學來往,不跟那些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來往。他的這種做法,大家看在眼裡,都深感不滿,尤其是一些來自農村的學生,他們感覺自己受到了成成的歧視,心裡很不服氣。也因為成成對他們的“歧視”,他們也不同成成說話。
在家庭生活中,成成也是這樣,平時對待他那些有錢有勢的叔叔阿姨就很親切,見了面後小嘴特甜,一口一個“叔叔”,一口一個“阿姨”地叫,叫得人心情都變愉悅了。而對於他家裡的那些窮親戚,他則看不上眼,既然看不上眼,那就也沒有這麼熱心了,見了他們時,成成都是愛理不理的,其表現簡直可以用“判若兩人”這個詞來形容。
對於成成的這種表現,爸爸首先反思自己和成成媽媽日常的行為,並要求自己和成成媽媽以後首先要在這一方面多加註意,不能讓成成受了壞的影響。然後,他把兒子單獨叫到房間裡,給兒子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一次,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與丈夫吵架了,丈夫獨自回到臥室,閉門不出。女王回臥室時,只好敲門。
丈夫在裡邊問:“誰?”
維多利亞傲然回答:“女王。”
沒想到裡邊既不開門,又無聲息。她只好再次敲門。
裡邊又問:“誰?”
“維多利亞。”女王回答。
裡邊還是沒有動靜。女王只得再次敲門。
裡邊再問:“誰?”
女王學乖了,柔聲回答:“你的妻子。”
這一次,門開了。
講完後,成成的爸爸問成成:“聽了這個故事,心裡有什麼感觸呢?”成成沒有吭聲。成成的爸爸接著說:“我的感觸就是,人要學會以平等的態度待人,當你不能以平等的態度待人時,你走到哪裡都會吃閉門羹,而當你以平等的態度待人時,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