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豫讓知道生還無望,無法完成刺殺趙襄子的誓願了,就請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一件,讓他象徵性地刺殺。趙襄子滿足了他這個要求,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豫讓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擊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豫讓的事蹟傳開,趙國的志士仁人無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為他而悲泣。豫讓行刺趙襄子,捨死忘生,備嘗艱辛,雖未成功,卻用生命報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他為知己獻身的精神令人感佩。他為智伯報仇,是因為智伯重視他,尊重他,給了他尊嚴,所以,他要捨命為智伯復仇,用生命捍衛智伯的尊嚴。他是一個未能成功的刺客,但這個失敗的過程卻成就了他偉大的人格。
玉中自有痴兒女,寶物豈能再蒙塵
卞和,春秋時楚國人。荊(今襄樊南漳)人。和氏璧的發現者。卞和在荊山發現一塊石頭,認定內藏美玉,就獻給楚厲王,楚厲王叫玉匠鑑定此玉,玉匠說:“這是石頭。”楚厲王就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左腳。楚厲王駕崩,楚武王即位。卞和跛著腳再次去獻玉,不料楚武王砍掉卞和右腳。楚文王即位,卞和懷著一線希望抱玉哭於荊山下,三天三夜,血都哭出來,文王得知,派人詢問:“天下被砍雙腳的人這麼多,惟有你哭得這麼傷心,為什麼?”卞和說“我不為失去雙腳而哭,而是為珍寶被人看作石頭。”文王請來能工巧匠,琢石開啟驗看,果得一罕見之美玉。後來楚文王命工匠加工雕琢成一塊白璧,作為傳世之寶,為表彰卞和而命名為和氏璧。楚文王因感卞和其忠,憫卞和其刑,封卞和為零陽侯,辭而不就。卞和獻玉,斷雙足不減其志,雖封侯不動其心,卞和意不在封祿,而在玉石之分,貞誑之明,卞和其志其忠,令人欽敬,傳為千古佳話。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救國難義不容辭,七日泣血在秦庭
申包胥是春秋後期楚國的大夫,是楚君汀�暗暮笠帷4巳似沸懈呱校�匭乓澹��臀樽玉閌嗆門笥眩�蹦晡樽玉鬩蚋岡獠鞅緩Χ�鎏又廖夤��⒂誄�淹跏�迥輳ü���506年)用計助吳攻破楚國。申包胥赴秦國求救,但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出兵還是不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救昭王返楚”,秦哀公終被其誠意感動而出兵求楚。楚復國後,要重獎申包胥,但他卻拒不受賞,躲到山裡隱居起來了。這種為國為民,不顧個人安危的精神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
古之大賢有子騫,單衣順親後世頌
閔子騫(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魯國(現魚臺縣大閔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子騫年少時為後母虐待,冬天,後母以蘆花做裡作為他的過冬寒衣,為自己所生的兩個孩子制以棉絮。一日出行,子騫寒冷不禁,而弟弟沒有瑟瑟發抖之意,父大怒,斥其懶惰畏寒,氣極鞭打與他,寒衣破損,蘆花四處飛濺,又查其弟皆為棉絮,其父羞愧憤怒,想要休妻,子騫跪著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其父這才饒恕了後妻。從此以後;繼母對待子騫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後人把這一故事稱為“單衣順親”和“鞭打蘆花”。有詩讚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孃;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賢人物。
保趙氏調包換子,施忠義俠骨流芳
程嬰,春秋時期晉國卿趙朔的友人;公孫杵臼,趙朔的門客。生卒年俱不詳,主要活動在晉景公時期(前599…前581年)。晉景公年間,奸臣屠岸賈欲除忠烈名門趙氏。他率兵將趙家團團圍住,殺掉了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等全家老小。唯一漏網的是趙朔的妻子,她是晉成公的女兒,肚子懷著孩子,躲在宮中藏起來。趙朔有個門客叫公孫杵臼,還有一個好友叫程嬰。趙朔死後,兩個人聚到了一起。公孫杵臼質問程嬰:“你為什麼偷生?”程嬰說:“趙朔之妻正在懷孕,若生下來是個男的,就把他撫養成人,報仇血恨,若是個女的,我就徹底失望了,只好以死報答趙氏知遇之恩。”不久,趙妻就分娩了,在宮中生下個男孩。屠岸賈聞之,帶人到宮中來搜尋,沒有找到趙氏母子的藏身之處。母子倆逃脫這次劫難後,程嬰對公孫杵臼說:“屠岸賈這次沒找到孩子,絕對不會罷休。你看怎麼辦?”公孫杵臼一腔血氣地問:“育孤與死,哪件事容易?”程嬰回答:“死容易,育孤當然難。”公孫杵臼:“趙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難的事情。讓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