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是聽信了鄒忌的諂言,認為田忌如果回到臨淄,將凶多吉少。田忌在孫臏最艱難的時候曾助其一臂之力,而且長期以來,二人合作得非常好,孫臏實在不忍田忌自投羅網,乃提醒田忌說,齊王一定聽信了鄒忌的諂言,千萬不要自己貿然回臨淄。情急之下,他建議田忌率軍回臨淄驅逐鄒忌,說:“若是,則齊君可正,成侯鄒忌可走。不然,將軍不得入於齊矣。”孫臏此言,實是要田忌舉兵“清君側”。與其成為鄒忌案板上的肉,不如孤注一擲,與鄒忌一決高低,這樣,倒還可能死中求生、反敗為勝。田忌對孫臏早已佩服得五體投地,對他言聽計從。他依孫臏之言,率兵攻打臨淄。但鄒忌也不是等閒之輩,早已作好了守城準備,田忌攻城不勝,眼見各地勤王之兵大集,只好棄軍逃亡到了楚國。
孫臏于田忌攻臨淄之時就已不知去向。 他不想捲入###的漩渦,遂找了一處清靜的地方,開始總結、研究早年所學兵法知識和自己的作戰經驗,撰成《孫臏兵法》89篇,另附作戰圖4卷。自此,孫臏的名氣傳遍了各諸侯國。他寫的《孫臏兵法》大概在東漢末年便已失傳。1972年在山東臨沂雀山西漢墓中又重新發現。有一萬一千餘字。
善始善終的樂毅
樂毅,生卒年不詳,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報了強燕伐齊之仇。
樂毅先祖樂羊為魏文侯手下的將領。樂羊初為魏相國翟璜門客,中山國君姬窟發兵犯魏,翟璜舉薦了樂羊。可是樂羊之子樂舒是中山王的將領,而且曾殺死了翟璜之子翟靖。但是翟璜深知樂羊為人,不計恩怨,力保樂羊為帥。 樂羊出兵後,由於敵強我弱,施了緩兵之計。訊息傳來,朝中大譁,群臣誣告樂羊通敵強烈要求魏文侯換將,魏文侯力排眾議,對樂羊深信不疑。後中山國君又殺了他的兒子,煮成肉羹送給他。樂羊為表忠心,就吃下了肉羹。隨後大敗中山國。魏王重賞他,封在靈壽,從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定居在這裡。中山復國後,又被趙武靈王所滅,樂毅也就成了趙國人。
樂毅出生在這麼一個富有武學淵源的貴族家庭,從小就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他品行端正,聰穎好學,嗜好兵法,這為其日後走上戎馬倥傯的征戰道路,篤行其建功立業的抱負,鋪下了堅固的道路。趙武靈王時,因避沙丘之亂來到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當了大夫。
戰國晚期,燕國在七雄中還比較弱小,無法參與逐鹿中原的爭鬥。燕易王去世後,王位並沒有傳給太子升,而由另一個王子叫姬噲的繼承了王位,史稱燕王噲。太子升因爭王未果則棄姬為鞠奔遼東襄平(燕國遼東郡治所,今遼陽市)。公元前315年,燕王噲聽信他人蠱惑,貪圖虛名,稀裡糊塗地把王位讓給了宰相子之。子之本來就武斷專橫,大權到手更加不可一世,把個好端端的燕國搞得亂七八糟,老百姓非常不滿意。燕王噲三年,太子平和將軍市被舉兵想要奪回王權,結果失敗,燕國大亂。南方大國齊國乘機發兵攻燕,只用了50天就攻入燕都薊城(今北京附近),燕王噲和子之在混亂中被殺死。齊國攻佔燕國後大肆掠奪財寶,殘害平民,引起燕國百姓的不滿,其它列強也紛紛譴責並躍躍欲試;於是齊國不得已而撤軍。燕國貴族共同擁戴太子職即王位,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後始終對齊國殺父之仇耿耿於懷。他禮賢下士,節衣縮食,推行了一系列與民生息的政策,使燕國日益強盛。同時屈己禮賢,延聘賢能之士相佐。首先禮待郭隗,藉此招攬天下英才。樂毅適於此時替魏出使到燕國,燕昭王用客禮厚待樂毅。樂毅謙辭退讓,最後終於被昭王誠意所動,答應委身為臣,燕昭王封樂毅為亞卿。
當時齊國非常強大,齊閔王率齊軍南敗楚相唐昧於重丘,西摧三晉的勢力於觀津,接著與三晉攻秦,助趙國滅中山,打敗宋國。擴地千餘里,諸侯各國在強大的齊國面前都表示臣服,齊閔王因此而驕矜自滿。由於齊愍王的驕橫自恣,加上對內欺民而失其信,對外結怨於諸侯,造成齊國政治局勢不穩,形勢惡化。燕昭王認為時機成熟,欲興兵伐齊,遂問計於樂毅。樂毅回答說;“齊國系霸主之餘業,地廣人多,根基較深,且熟習兵法,善於攻戰。對於這樣一個大國,雖有內患,僅由我們一國單獨去攻打它,恐怕很難取勝。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齊國,必須聯合楚、魏、趙、韓諸國,使齊國陷於孤立的被動地位,方可制勝。”這就是所謂“舉天下而攻之”的伐齊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樂毅的建議,便派樂毅去趙同惠王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