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尹民興是好友,並在率軍路過涇水縣的龐嶽進行過熱情款待和慷慨資助。這份盛情,龐嶽一直銘記於心,只是後來轉戰到了福建再到江西,路途遙遠,也就沒有再和周源清有過聯絡,只是按照他之前的囑託認真培養著投軍入伍的周天正。
後來,龐嶽在清軍侵入福建之前率軍將隆武帝以及諸位大臣從延平府接出,無意間遇見了已經投奔隆武帝、做了御史的尹民興,並從他的口中得知:周源清在清軍進攻涇縣的時候組織鄉勇民壯奮起反擊,後來兵敗被殺,全家老小無一倖免全部死在清軍的屠刀之下。
聽到這個訊息的龐嶽久久不能平靜,而得知全家罹難訊息的周天正在痛哭了一夜之後,從此變得沉默寡言,但一到訓練場上便會爆發出令人咋舌的力量。之前一直沒有機會上戰場,或許今日一戰便是他最好的發洩機會。
整個戰場上,旌旗搖動、喊殺聲震天。龐嶽率領的援兵死死地擋住了清軍前進的步伐,讓他們明白了,即便登上了山,離勝利也有很長一段距離。
第六十三章 變局
等到天色變得昏暗之時,震天動地的喊殺聲終於開始消去。;!又經歷了一場持續整整一個下午的廝殺之後,萬壽橋附近已經完全沒有了往日寧靜祥和的樣子,山坡、曠野之上,已經開始凝結的鮮血將原本盎然的春景渲染得格外詭異,穿著不同軍服的屍體層層疊疊地散佈著,堆成了一個個小垛,飄蕩在空中久久不去的血腥味比之前幾日更為濃烈。
清軍退去之後,明軍將士卻沒有再發出前幾日那樣排山倒海般的歡呼。打了這麼幾天的仗,今天的戰事尤為激烈,當戰鬥還在進行的時候,大家還沒感覺怎麼樣,不過等到戰鬥一結束,便立刻感到了一種發自內心的疲憊感。尤其是陷陣營,當列隊回到大營,有很多士兵甚至在得到“解散”的命令之後連頭盔都來不及取便躺倒在地,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引來了軍官的陣陣呵斥。
親自領兵上山支援的龐嶽留下負責警戒的部隊之後也回到了山下的大營。山上的一戰雖然打得比較辛苦,但好在還是守住了這個至關至要的制高點。其餘兩道防線上的將士們也打退了清軍的進攻。回到營中看到那升起的一支支炊煙,他的心為之一鬆,竟然也感到了一陣隱隱的疲憊感。這樣激烈的廝殺,接下來不知道還要經歷多少次,不知道還會有多少將士就此獻出生命。
當那面在夜風中飄蕩的虎符軍旗映入眼簾之時,龐嶽不禁心生感慨:沒有哪個正常人會天生喜歡殺戮。我也一樣!可是用和平的方式卻不能讓侵略者自動放下他們的屠刀,暴力雖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卻是解決那些禽獸的唯一有效手段!
在心中默默地念叨了這幾句,龐嶽走向了自己的帳篷。
……
夜幕降臨,當萬壽橋大營中的諸位將領聚在一起準備用餐的時候,武岡鎮劉承胤部終於有了動靜,參將陳友龍帶著一千騎兵、兩千步卒趕來過來。
得到這一訊息,朱大典雖然面露慍色,但還是忍住了沒有發作,沒好氣地讓人通知陳友龍進帳。
“督師。二位總兵,末將沒有來遲吧?”一進中軍大帳,陳友龍便恭恭敬敬地向朱大典、龐嶽和馬進忠行禮,開口便是這麼一句。
你來的挺早的!龐嶽在心中暗暗地嘲諷了這麼一句,不過臉上仍然是掛著淡淡的笑,絲毫不動聲色。
馬進忠乾脆將目光轉移到了一邊,寧肯觀察著帳篷的角落也不願意多看陳友龍一眼。湖廣鎮和常德鎮的其餘各將也沒有人對陳友龍表現出歡迎的態度,或表情冷漠或皺起眉頭,有幾個乾脆怒目而視。
坐在首位上的朱大典沒有表現得像馬進忠等人那樣露骨。也不像龐嶽那樣帶著一絲虛假的微笑,面無表情。捻著鬍鬚靜靜地看著陳友龍,一時沒有說話。
朱大典早在前天中午就向劉承胤的大營發去了命令,讓他調派部分人手過來支援。昨日見劉承胤絲毫沒有動靜,朱大典又特意派了人去催促了兩次。第一次派去的人回報說,劉承胤稱自己營中有很多官兵水土不服,好幾個營都不堪使用,等他精心挑選出得力的人手並重新組織起來再派過來支援。第二次派去的人則彙報說,劉承胤稱自己正在為援兵們籌備各種軍械,請督師再耐心地等一會兒。當是朱大典就火了。要不是心裡掛著萬壽橋的戰事,他真想親自提著尚方寶劍到劉承胤大營中去一趟。
不管怎麼樣,十幾裡的路,拖了兩天才趕過來實在有些說不過去。要是依著朱大典之前的脾氣,早就想狠狠地懲治劉承胤一番。不過每當升起這種念頭的時候,朱大典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