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闊論,以此來折磨別人的耳朵。這種人只會表面上興高采烈,卻不會因為好話好事而返照內心。孔子說,道聽途說是無德的。這話一點也不假。真正知道大道的人,哪有時間去到處宣傳自己,胡說八道。即便每天都溫故知新,若有所得,也只是自己心裡知道而已。
(大凡無德之人,當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輒欣欣然高談闊論,以動眾人之耳,故容悅於一時,不知革面洗心,返觀內證。孔子曰,“道聽途說德之棄”,洵不誣也。若真知大道之人,方其偶有所知,朝夕乾惕之不暇,安有餘力以資口說,徒聳外人之聽聞耶。即令溫故知新,悠然有會意處,亦自有之而自得之)。
憨山大師②:這就是聖人之所以是聖人的原因啊。聖人有自知之明,能把所有的道理僅僅置於心中,而不誇誇其談。自己知曉便足夠了,說出來也並沒有什麼作用。這種內心的自知是語言所不能表達的。喜歡誇誇其談的人都不是掌握真理的人,所以懂得大道理的人往往不善言辭,滿嘴大道理的人反而經常什麼都不懂。
(謂聖人自知之明,故善能含養於心,而不形於言。以自知之真,言有所不及也。若夫常人嘵嘵資於口談者,皆非真知者也。故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蘇洵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百人譽之不加密,百人毀之不加疏。
①黃元吉(1271―1355),字希文。出身豫章豐城(今屬江西)望族。元代淨明
道士,在淨明道系譜中稱淨明嗣教、旌陽三傳。
。 想看書來
知者不言(2)
②憨山大師(1545―1623),法名德清,俗姓蔡,字澄印。全椒(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③蘇洵(1009―1066),號老泉,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楚王遺弓(1)
楚王遺弓 自然的平等、平衡
丁丑年十一月 天氣 今日心情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聽說楚王不久前去雲夢澤打獵時弄丟了一張弓。本來丟張弓不算什麼,可那是他最心愛的一張弓,於是手下人都忙著幫他找。有個善於討人歡心的屬下說,就算是把打獵的地方掘地三尺,也要找到那張弓。楚王后來看情況,覺得把弓找回來的希望不大了,就說:“算了,這弓丟了也是被楚國人撿去了。楚國人丟了又被楚國人撿到,沒什麼區別嘛,不要找了。”
我想楚王說這話時心裡一定有些難受,畢竟那是他最喜歡的弓。但他之所以這麼說,一來是安慰自己,二來也是在借題發揮。這番話的潛臺詞是,他把自己看做和老百姓一樣,都是普通的楚國人,並沒有所謂君臣草民之分。
對於楚王的這番話,很多人都表示讚賞,但也有些不同的聲音。比如孔丘就說:“楚王說的是沒錯,可如果弓是被過路的魯國人或者別國的人撿到了呢?依我看,反正丟弓的是人,撿弓的也是人,楚王要是能領悟到這一點,就真的是仁德之君了。要是天下各國國王都領會到這個道理,也就天下太平了。”
孔丘的這番話,表面上確實比楚王高明瞭很多,但仔細想想仍然是狹隘的。萬一楚王的弓丟在了荒草堆裡,或者乾脆掉湖裡了,根本沒被人撿到,好好一張弓就那麼爛在荒郊野外了,又該當何論呢?所以我覺得,這件事還應該看得更深刻些。世間萬物,天、地、人,都是一樣的,就算是這弓爛在荒草堆裡,那些荒草得以親近如此寶貴的弓,也是美事一樁。
進一步說,就算是桌子凳子,石頭土疙瘩,我們也不能因為它們沒有生命就把它們劃做異類。天上的白雲大雁,地上的瓦礫,水中的蜉蝣,既然存在於這個世界,就都是平等的。倒是那些憐憫、愛惜甚至同情的姿態,本身就是以高人一等的優越感作為前提的,是不可取的。世間萬事自有其規律法則,人活著就要吃飯,走路就可能會踩死幾隻小螞蟻,刻意為之就顯得虛偽了。人也可能會被老虎獅子們吃掉,小螞蟻也會吃青蟲,沒有誰是永遠的強者。其實從整個世界來看,所有這一切都有一種迴圈往復、週而復始的規律,無所謂孰高孰低。自然的法則,通常是要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而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主動地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