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經設計過動輒數十萬平方米城市居民小區的三眾設計師們來說,區區幾萬平方米的農房設計,自然不在話下。所以設計師們很快就憑著一張地形圖拿出了鹿坪村“鹿鳴荷畔”的重建設計方案。該設計方案的最大特點,就是所有建築,環繞著荷塘沿等高線均勻佈局,以行列式佈局為主,沿路建築底層,均為商業房。總之,整個設計思路幾乎就是按照商業地產的模式設計的。

設計師們沒想到的是,當他們滿懷信心地向村民們展示了鹿坪村未來新家園的設計圖後,卻遭到了村民們無情的否決。因為這個設計圖是集中建設三四層高的樓房,將500多戶村民“濃縮”在幾幢樓房裡,整齊劃一,完全失去了農家的風情與味道。不少村民說,難道要讓我們扛著鋤頭、抱著豬兒上樓!

第一個方案被否決後,設計師們又在兩天之內拿出了第二個設計方案。第二個設計方案以節約土地為原則,選擇地勢最平坦的區域佈置建築,形成最為緊湊的行列式佈局。此稿雖然融入了顯山露水的環境,但基本還是城市住宅區的形式,對於村民們的生計和發展,依然尚欠考慮。

閉門造車的設計,再次遭到村民的否決。

這一否決,不僅意味著規劃人員沒日沒夜地加班等於白乾,一切還得從頭再來;更嚴重的是,受災群眾住進新家園的時間,有可能會被推遲。

設計師們緊張了。

但緊張之後,仍無上策。

鹿坪村的重建,一時陷入僵局……

直到這個時候,習慣了城市規劃的設計師們才意識到,災後的鄉村規劃設計,並不是主觀想象的那樣,也不是主觀想象的那麼簡單,於是他們開始反思:農民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新居?安置點的選擇應考慮哪些因素?農民集中居住後,將來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究竟應該怎麼考慮?農民們需要的公共配套設施與城裡需要的公共配套設施,到底有何不同?

之後,設計師們又花了兩天時間,親自跑到鹿坪村實地踏勘,體驗農村生活,瞭解村民的實際需求。有的村民們向他們反映說,樓層高,生活不方便;有的村民們向他們反映說,戶型設計中沒有糧倉、曬場,將來糧食沒地方放;有的村民們向他們反映說,不能只想到房子,有了房子住,還得考慮今後的日子怎麼過;還有的村民們向他們反映說,房子造價不能太高,高了好看是好看,漂亮是漂亮,但好看不能當飯吃,漂亮不能當衣穿,沒有錢,再好看,再漂亮,等於零……

聽了村民們的意見,設計師們深有感觸。

2008年8月16日,成都市李春城書記來到鹿坪村實地考察,被鹿坪村獨特優美的生態環境所深深感染——尤其是那罕見的千畝荷塘!他對設計們說,這麼好的山水,應該大有文章可做啊!規劃是畫圖紙,但又不僅僅是畫圖紙,如果設計出來的房子都齊齊整整一個樣,村民晚上回家,說不定連自己的家門還找不著呢!

就在村裡一間小小的會議室裡,李春城書記和大家湊在一起,一邊講,一邊畫著草圖,輕鬆愉快地聊了一個多小時。他說,我們不能把城市的小區簡單克隆到農村來,災後住房重建規劃,應當與當地的生產發展相結合,與地形地貌、生態環境、文化民俗相協調,這樣才能避免千村一面。 電子書 分享網站

2.我的房子我當家(3)

就在這次討論中,後來所謂的鄉村建設的“四性”原則,很快形成。即:產業支撐的發展性;空間佈局和建築形態的多樣性;與當地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相融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共享性。

李春城書記的思想理念,給設計師們的設計觀念帶來很大沖擊。討論會結束後,設計師們再次深入田間地頭,展開了更為細緻的走訪調查。最後,又拿出了第三稿設計方案。

第三稿設計方案將原來的四層樓,改為兩層樓;把原來院落之間的“綠地”,變成了菜地。其最大特點,概而言之,由“一心、一帶、兩環、多聚落、發散式”組成。所謂“一心”,指處於中心位置的千畝荷塘;所謂“一帶”,指貫穿整個村落的手工藝和文化創意產業景觀帶;所謂“兩環”,指千畝荷塘周圍的旅遊休閒環和外圍的產業經濟環;所謂“多聚落”,指採用“林盤”的空間形態形成三個集中居住聚落;所謂“發散式”,指建築房沿千畝荷塘佈置散落在林盤田間,既有傳統農村聚落的形式,又有質的變化。

這套方案,很快得到500多戶村民的認可。

2010年11月30日上午,我來到傳說中的鹿坪村“鹿鳴河畔”,但見星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