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幹什麼的,又太分散,通知他出版社決定不出了,並告慰他寫的東西以後可以熱起來。
吳為開始致力於擺脫過去的寫作套路,先後受到高人指點,又努力了一段時間,有一種擺脫過去套路的輕鬆感,便在書稿的後記中描述了這種感受。
後記寫什麼?應該寫真實的創作感受。
終於能夠以輕鬆的感覺來寫這篇後記了。
從面向市場的立意開始,從隨筆式的散亂羅列的100多個“毛坯”到初步成稿,又幾經修改,算是成型了。究竟自我感覺如何?不象站在講臺上,可以直接面對聽眾的反應,又不如一對一的信件交流,陌生的寒暄幾句,熟悉的則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深入交流。樂商這個題目,我自己起個名堂,叫新式武器,既不象專業性的東西,有一個交流的圈子,又沒有熟悉的大眾語境。面向完全陌生的而且又很抽象的讀者。現在的讀者,無論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還是上班族、打工者,或是退休退崗下崗的閒人,更有專以書為審視研究物件的碩士、博士、院士,還有教授、專家、學者,在知識經濟社會,這種新式的、非專業的讀物,要想吸引他們的視線,現在叫眼線、眼球,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並不是自我解嘲。看一看、想一想,圖書超市,圖書展銷的場面,幾萬冊、幾十萬冊甚至難以計數的書山中,讓人家瀏覽一下,僅僅是瀏覽一下的機會,說得冠冕堂皇叫壓力、考驗,說得直白易懂,叫死得難看。粗製濫造肯定不行,精雕細琢未必就能通得過。於是都追求通俗化。這裡有沒有獨立風格的一席之地?作者總是有專業的,他們的風格也勢必體現在各自的作品中。這就是風格。我原以為樂商這個題意很寬,寬及整個社會,因為無論男女老幼,有文化沒文化,自覺不自覺都在避免痛苦、追求歡樂。現在想來,這種想法未免天真、荒唐。難道研究古人的也把古人當作自己的讀者、研究幼兒的把幼兒當作自己的讀者?所以實際寫出來的東西,達到寬意,就連小學生能看懂、沒文化的人能聽明白,這個定位都不現實。因為很多名詞,連聽都沒聽說過,怎麼能在讀、聽的過程中發生興趣?只好一推再推,相信總有她的市場。現在,上飯店、去旅遊都存在去不去與後悔不後悔的風險問題,不要說讓讀者把書買回家耗費錢財、佔用空間,最後還要當作垃圾去清理,就是讓讀者翻一翻,就已經耽誤了人家的寶貴時間。所以,只好求助於己,私心就是避免“死得難看”,逐字逐句逐段逐節逐章反覆推演,直到使僥倖心理再無藏身之地。這個工夫必須付出。有些朋友說看我寫的一些東西,第一遍看不出什麼,起碼要看2—3遍才能讀出味道。絕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而是說自己被舊的套路套得太深、勒得太緊,連自己都難以輕鬆。與其讓別人把自己放到鍋裡去煮出味來,還不如自覺下鍋。好在找到了樂商這個適合輕鬆的話題,再不能輕鬆,就不如罷手。
這種流水帳式的寫法,自我感覺輕鬆,但願有點味道。
吳為經常與已經上了大學的吳宋交談寫作感受,吳宋說可以借鑑ig、eq的用法,樂商,可否用英文高興一詞的第一字母h,組成hq,風格一致,而且有阿q之意,阿q即aq。吳為出錢僱人尋找出版社,找到f出版社,廖編輯看完後提出反饋意見,認為吳為理論功底深厚,經驗豐富,文學造詣很高,人生看的透,中年人生把握得準確,就是太雅欠俗,學術的東西還是沒有通俗化,顯得有些夾生,她曾經把書稿提交給發行部等幾個相關部門看了,都認為可以由出版社包裝上市,遺憾的是最終沒有透過社長那一關。
吳為注意到網上聊天的風格很新穎輕鬆,你總不能到大街上隨便拽住一個個行人閒嘮幾句,人家會說你是精神病,網路卻讓你不斷嘗試選擇新的聊友,棄舊迎新、喜新厭舊也沒有負擔,對參與聊天的人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挑戰,最初的那一兩句話甚至一兩個字就決定能不能吸引對方同你聊,抓住對方,要考慮對方的感受,那個對方很朦朧,這就逼著你在文字上下功夫,是幫助自己實現寫作風格轉型的合適載體和機會。他為了實現寫作風格的轉型實行大網戰略,一次找了500多網友。意想不到的是還收穫了情感。
好像說書先生,有點深,讓我好怕怕;可能跟你聊我覺得有點累,搬出你的那些真功底,會把許多人都嚇跑!那你還這樣問幹什麼?教書匠,說教,可怕!大家沒有你那麼深,照樣不是很快樂!這樣的聊天使吳為意識到,聊天不是給人講課,講道理,不是傳授什麼知識的地方,輕鬆,大家都喜歡真誠、簡單,你偏要用深刻拒人於千里之外,是自找沒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