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5部分

件。我們考察的路向是現實的發展可能。市場機制會強制引發生存意識成為開放的不斷進行深度拓展的精神系統,從而使生命的意義得到不斷豐富、拓展、昇華。

吳為提出的生存意識框架是:根據人的心靈活動、人的生存感受所具有的對己、對人、對事、對情境的一對一的特點和所謂個性化、散在化的意境,懷有一種有關如何解釋生存意識、賦予生存活動以智慧性的理念,面對歷史和現實給我們提供的不斷演化的全景式人的生存景觀,從生存意識解析這一特定的視角,提供一幅人的生存景觀圖景。現實生存模式的多樣性和多變性,不可能建立起統一的解釋模式,包羅永珍的令人信服的解釋模式是不存在的。宗教是以人神之間的矛盾作為其主線結構。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內聖與天道為主線,吳為提出的思想結構也採取二元對峙的形式,以人與其生存狀態的緊張為主線。展開其框架結構,以生存意識的拓展為主要內容,透過心靈進化、個性健全和奮爭拼搏的途徑,以求達到人與其生存狀態的和諧統一。

吳為從孔子回答學生問題的兩句話中感受到了一種人的生存觀念、一種人生的意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對於任何事物,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駕馭它為快樂的人。由此,他推展出人生意義的基本思路:

見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釋之、

釋之不如信之、信之不如好之、

好之不如樂之、樂之必欲求之。

這裡所說的見之、知之、釋之、信之、好之、樂之、求之,是對人生要旨、人生真諦、人生意境的簡要概括。百聞不如一見。說明親眼所見、眼見為實的重要,但真實未必是真理。從他人之處得之不如由自己解釋得到的珍貴。“吃人嚼過的饃沒味道”,從科學領域中追求和崇尚原創性研究的風氣中可見一斑。知道的東西未必相信。不能相信也就很難指導行動。相信什麼要比知道什麼重要得多。相信的東西要達到愛好的程度,愛好不如達到感到歡樂的程度給人帶來更佳的體驗。在這裡,“求”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令人感到歡樂的東西,必然驅使人們去追求它,使它具有了目的性;另一方面帶來的問題是達到或者進入了樂境,是否還有求。如果象三國演義中的阿斗那樣“樂不思蜀”,失去了進取心,或者象在我國現實生活中富裕階層之中出現的小富即滿、富而不進現象,則不足取。唐僧取經,修成正果。還有事情去幹,那就是傳經送寶,普渡眾生。樂並不是極境。極樂世界只存在於宗教領域。在現實之中,樂境的保持是有條件的。富不過三代。官不傳子孫,說的就是如果坐吃山空、不思進取,樂境也會消失。由“見之”到“樂之”,由外向內,再內顯於外,包含了一個內心與外界的相互作用過程,表示心靈活動變化及向外在行動轉化存在著強度遞增的過程。認同“求之”所具有的雙重性的意義,就在於理性地保持我們追求樂境的積極性。並要特別注意免於出現內向封閉的沉寂、死寂狀態,不斷啟動新一輪的由“見之”到“求之”的迴圈,力求達到常樂狀態。如果說生存意識研究提供的是一種生存智慧,這種智慧已有的智商、情商、財商、算商,屬於樂商,是如何營造精神樂園的一種智慧,是如何實現歡樂、保持歡樂的智慧,是建立於現實基礎上,透過改造現實,在現實中昇華的樂境。

生命意義的存在具有如下特性:1過程與結果可分離性。人生所求的意義。有的存在於過程之中,隨著過程的結束而消失;有的則存在於結果之中,過程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2美與醜、好於壞、是與非、善與惡的存在。往往並不是採取外在的涇渭分明的二元對峙形式,意義存在形式的複雜性,造成了解析和判斷的困難,有些事情很難用好與壞的黑白分明的標準進行判斷,很難採取肯定或否定、支援與反對的態度對待。3意義解析的多視角性,內部人與外部人、行動者與評價者,對同一事可以得出相反的認識和態度,更加需要有關生存意識的解析。4生存感受,具有更加複雜的形成機理。感受的好與壞、深與淺、厚與薄、重與輕、強與弱、張與馳、善與惡、久與逝等。所賦予的態度,決定於感受者的內心持有何種標準、尺度。對事情所蘊涵意義、徵候的識別能力,情感的體驗能力。以往積累的感受。5意義的不固定性,時過境遷,能不能做到與時俱進,決定於心性調整能力。6由於文化和生活感受積澱存在著必要性與瞬間強化、轉化的偶然性,使心與境和諧的實現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7意義存在的複雜性,產生了意義確定的邊界、界限問題。

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