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部分

東曾託周恩來致函蔣介石,贊曰:“先生領導全民族進行空前偉大的革命戰爭,凡在國人,無不崇仰。十五個月之抗戰,愈挫愈奮,再接再厲,雖頑寇尚未戢其兇鋒,然勝利之始基,業已奠定,前途之光明、希望無窮。”所謂“愈挫愈奮”,其實是數十萬中華健兒在用生命之軀阻滯著日本侵略者的戰車推進。

明知敵強我弱,明知勝算很少,明知犧牲很大,甚至明知風吹易水,一去不返,但中國的抗日將士依然慷慨悲歌,義無反顧,衝上兩軍陣前,熔在戰火裡,化在戰火裡,一命抵一命,兩命抵一命,三命抵一命,也不讓侵略者進一步。

“八一三”淞滬會戰之初,日本人在掌握了絕對制空權、制海權的有利條件下,只派了###千人的部隊,強攻中國守軍,以為一戰可勝。中國守軍寸土不讓,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日本人只好增兵,很快增加到陸軍包括九個師團、兩個支隊、一個華北第五師團的分遣隊,海軍兩個艦隊,包括四艘航母、一百多艘軍艦,空軍三千架飛機,共二十五萬兵力,大有把上海炸平之勢。中國針鋒相對,急調全國正規陸軍三分之一的兵力,計七十八個師、七個獨立旅、三個暫編旅、七個炮團、一個憲兵團、外加稅警總團、軍校教導總隊、上海保安總團及江蘇四個保安團等,空軍則出動八個大隊、一個暫編大隊共二百五十架飛機,總兵力達七十五萬人(一說七十萬人)。?輧?輲?訛

中方兵多,但兵器落後(如一個連,僅三挺機槍、五十支漢陽造);日方兵少,但戰具精良。一交手,中方便屢屢吃虧。戰爭,是一場生命絞殺。中國將士的偉大在於,至死不後退一步。

戰鬥激烈到這樣的程度:

——78師467團一個連隊衝上戰場,十分鐘全部戰死。

——88師,一萬五千人進入陣地,三小時,犧牲一半,五小時犧牲了五分之三。當日撤下,僅餘三分之一。該師262旅524團八百勇士在團長謝晉元率領下據守蘇州河北四行倉庫。四周全被日軍佔領,他們不退不降,頑強抗敵,堅守四晝夜,最後奉命撤入英租界。

——98師為中國精銳之師,守陣地十八天,傷亡4960人,佔全師62%。營以下軍官,犧牲二百人。

——第8師主要兵器為漢陽造步槍,禦敵三星期,八千人的部隊,僅餘七百人。

無怪何應欽回憶說,淞滬戰場有如一個大熔爐,人衝進去,都被化掉了。

即使化掉了,中國將士仍然前仆後繼,視死如歸。這讓中國人振奮,讓外國人驚奇。

美國羅斯福總統的特使、海軍陸戰隊的上尉軍官埃文思?卡爾遜(Evans Carlson)目睹了“八一三”抗戰,由衷讚歎:“我簡直難以相信,中國人民在這樣危機的時刻是那樣齊心協力。就我在中國將近十年的觀察,我從未見過中國人像今天這樣團結,為共同的事業奮鬥。”?輧?輳?訛

三、站在哪裡,死在哪裡(6)

“八一三”抗戰堅持了三個月。日本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破滅了。中國軍隊死傷萬人(一說死傷近30萬人,一說25萬人),日軍自己公佈的死傷人數為四萬多人(這個數大大縮水,一說九萬人左右)。

“八一三”抗戰開創了一種同歸於盡的焦土戰模式。在以後的歷次會戰中,中國軍隊多有整營、整團、整旅、整師的壯烈殉國,這才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戰爭悲劇。

1937年秋天的忻口會戰。196旅防守原平。兵團命令:“雖剩一兵一卒,也得在原平死守七天。”從10月1日起,該旅且戰且退,從外圍退守原平。第七天,城破,中國守軍與日軍隔街對射。此時,上級又令:“再守三天。”旅長姜玉貞回電:“誓死抗戰,無令不離斯土。”戰至10月8日,城內大部街區為敵佔領,五千人的196旅僅剩二三百人。10月10日,奉命突圍,姜玉貞戰死,全旅幾乎全部陣亡。

同月,同一場會戰,第9軍、第21軍參與反擊。中央兵團總指揮、第9軍軍長郝夢麟的戰前動員是:“我死國活,國活我死。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他臨陣寫下的八個大字是:“站在哪裡,死在哪裡。”戰鬥打響,郝夢麟將軍端槍衝在陣前,中彈犧牲,年僅39歲。劉家祺師長身先士卒,亦同時犧牲。毛澤東在延安悼念陣亡將士,稱讚郝夢麟為“崇高偉大的模範”。

1938年春天,徐州會戰,第22集團軍41軍122師的川軍將士據守滕縣,阻滯沿津浦鐵路南下之敵。師長王銘璋給家中的電報這樣表白:“決以死拼以報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