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6部分

自餘之文武大員,心盼速和而不敢出諸口者,比比皆是,終以蔣先生之威望,不能不絕對服從,忍耐痛苦,堅持到底。汪先生之離變,正為一般有知識者之代表。”

我們以前揭了常凱申許多黑底子,但實話實說,老蔣對抗戰的貢獻非常巨大,即便他各種微操作坑害隊友。他身邊的那些軍政大員,十有**都想著趕快議和,老蔣透過獨裁手段生生壓了下來。

這也是即便到了抗戰後期,還有很多熱血青年支援常凱申的原因,他們認為唯有英明領袖獨裁才能抵抗到底。

可想而知,現在丟了廣州,武漢馬上也要棄守,中國疆土淪陷近半,那些軍政大員計程車氣該有多低落。有人甚至認為,中國能夠堅持一年而不速亡,那是因為日本還沒有來真格的。

陳寅恪就更悲觀了,直接在詩裡來一句“南渡自應思往事,北歸斷恐待來生”。他把中國比作南宋和南明,認為抗戰勝利是不可能的,收復華北只能等到下輩子了。

你自己悲觀倒也罷了,為什麼偏要寫成詩歌,讓這種負面情緒影響更多人?

後世有本描寫文人南遷的書叫《南渡北歸》,書名便是引用於此,但未免有些不合適,文人們並非一個個都像陳寅恪那麼悲觀。

倒是陳寅恪的父親更有文人風骨,在平津淪陷後,陳三立先生堅決不願投日,絕食五天,憂憤而死。

當然,咱們也不能把陳寅恪往死裡批判,他只是悲觀消極太甚,愛國之心還是有的。至少陳寅恪在香港的時候,兩次拒絕日寇的威逼利誘,輾轉跑去西南大後方當老師。

陳寅恪的思想和行為很矛盾,但又能代表很大一部分文人。他對時局既悲觀又失望,還寫詩埋怨老蔣的抗戰是獨夫行為,把國家前途當做賭博來孤注一擲。面對日寇40萬大洋的利誘,他又能冒死兩度拒絕,跑到西南的窮鄉僻壤去過苦日子,並餓著肚子一邊教學一邊做研究。

胡適的選擇又不相同,他在抗戰初期,跟陳寅恪的想法一模一樣,其後迅速完成了思想的轉變。

或者說從未改變,胡適一向是“實幹派”和“悲觀派”。

七七事變以前,胡適上躥下跳搞求和,多次請命擔任中國駐日大使,要為中日兩國的友好貢獻力量。一看戰爭已經無法避免,胡適又上躥下跳,多次請命擔任中國駐美大使,想要說服美國介入中日戰爭。

或許老蔣是被煩得不行了,才把胡適任命為特使扔美國去,隨便他怎麼在美國瞎折騰。

即便到了現在,胡適也認為中國抗戰必敗,除非美國能站出來拉一把。他沒有像陳寅恪那樣寫詩傷春悲秋,而是不遺餘力的在美國做宣傳。

以前胡適在國內寫文章,經常讚美日本人的政治和文化,把中國的政治文化批評得一無是處,號召中國向日本努力學習。而現在,胡適極力美化中國、醜化日本,就為了能獲得美國民眾的認可和援助。

胡適是天真的,也是值得敬佩的。

陳寅恪是真實的,同樣也值得敬佩。

兩人之間的區別,是文人在國難當頭時不同的選擇。

……

ps:有很多讀者對前面的情節不滿,還說老王靠賣肉為噱頭。話說,周赫煊和於琛那事兒,能賣得出肉來嗎?老王這幾天都在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資料,《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和馬吉的紀錄片都看完了,再加上那些照片,說實話,精神狀態很不好。

在碼字的時候,老王不自覺代入主角。周赫煊整理的是第一手資料,更全面更直接更鮮血淋漓,他如果不受影響就是超人了。要發洩,一是看喜劇放鬆心情,另一種方式就是“性”,作者本人覺得是合理的。

當然,收了於琛也算完成一個劇情,因為真不知該怎麼處理。歷史上於琛的結局,大家可以去網上搜一下,但請不要在評論區和章節說裡討論,一切為了防止和諧。

857【八女投江】

咱們接著上一章講,要評價歷史人物,除了漢奸和十惡不赦之輩,其餘者皆須兩面評價,非黑即白是很幼稚的做法。

就拿後世那本描寫文人內遷的《南渡北歸》來說,居然把馮友蘭先生寫成了反派。書中許多引用故意顛倒錯亂,不止一處在虛假編造,讓不知情的讀者對馮友蘭產生厭惡,讓知情的讀者懷疑作者是否跟馮友蘭有私仇。

說實話,比起老王的《民國之地攤崛起》,《南渡北歸》倒更像是一本地攤文學。

那本書的作者不但否定馮友蘭人品,竟連馮友蘭的學術都一併否定,還引用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