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行為走的。如果你昏昏欲睡,無精打采,穿上睡衣只會讓你感到更糟糕。穿上你最喜歡的衣服、鞋子,會讓你感到無論今天多麼糟糕你都做好了充分應對的準備。
此外,格雷琴·魯賓介紹說鋪床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其實,任何流行的方法都不是通用法則,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讓自己快樂的辦法。
作者:武警總醫院心理門診史宇賈娜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敞開心扉要適度
我們經常用“心心相印”、“親密無間”來形容兩個人的關係密切,的確,比起關係疏遠的朋友或關係一般的朋友,那些和我們關係親密的朋友,總瞭解著我們更多的私人秘密。心理學家認為,恰當的自我暴露可以密切雙方的關係,同時也有利於個人的心理健康。不過,我們必須認識到“恰當”兩個字,也就是說,自我表露也是講技巧的。
張娜大學畢業,剛走進職場,特別想快一點和同事們熟起來,於是,便不惜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訴那些同事們,比如,自己在大學裡曾經有過刻骨銘心的初戀,曾經為了一個人如何如何地痴狂等。誰料到,這反而使同事們對她更加疏遠,張娜在這新環境裡,顯得越發孤獨了。
為什麼表露了自己的秘密卻沒有拉近與同事之間的距離呢?原因是張娜違背了自我表露也需要適度的原則。一般來講,如果自我表露過度,容易給對方帶來壓力。因為在人際交往中,是遵循對等原則的,即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天秤,衡量著別人給了我們什麼,我們又能給別人帶來什麼。而一旦自我表露過度,就會讓對方產生壓力,覺得自己也只有對你敞開心扉才能維繫心理的平衡,但此時信任關係並沒有建立起來,很多人是不願意將“私下自我”暴露給不信任的人的,這種情況下,只能選擇迴避。另外,過度的自我表露還容易讓對*得你不可信賴,覺得你可以輕易地表露自己的秘密,也就會輕易地出賣對方的秘密,繼而讓信任大打折扣。
那麼,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我們該如何恰當地把握這個“度”呢?
自我表露的程度相當於3個同心圓,由外向內分別為“表面的想法”、“接近內心的想法”、“內心的想法”,因關係深淺的不同,自我表露的程度也應該不同。比如說,和一個人最初相識,一般情況下只需表露表面的想法;當與對方的關係深入發展並建立起一些信任的關係時,表露接近內心的想法;而當與對方關係達到了非常信任的程度,再表露內心的想法。
由此看來,自我表露是把雙刃劍,是促進人際關係還是破壞人際關係,最關鍵的是要看你把握的技巧。
作者:健康時報特約專家付勇剛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好心情可以“裝”出來
慧敏走入諮詢室的第一時間,就給我一種“陰沉”的感覺。這位剛剛步入職場的新人眉頭緊鎖,聲音低沉,萎靡不振。她告訴我:“進公司半年了我就沒有笑過。實在是太壓抑,我很怕上司,很害怕同事。”我知道這樣的來訪者積壓著太多的情緒,“大道理”是無法說服和改變她的,於是我採用了一個特殊的處理思路。
我讓她把自己害怕、擔心、討厭的事情一一列舉出來,結果她寫了很多。我告訴她:“現在把你列舉的每一件事情都讀出來,不過每讀完一條就要裝出自己很高興的樣子,發出‘哈哈’兩聲。”慧敏聽了大惑不解,但還是按照我的要求做了。很出乎慧敏的意料,讀著讀著,她也忍不住笑出聲來。這樣的笑聲讓慧敏心情好了很多。這時我們才開始進入了正式的諮詢。
其實,我使用的是“假笑療法”。有些心理學者認為,情緒改變導致行為改變,除非人們能改變自己的情緒,否則通常不會改變行為。可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卻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他說:“因為我們哭,所以才愁;因為動手打架,所以生氣;因為發抖,所以怕——而並不是愁了才哭,生氣了才打架,怕了才發抖。”他的觀點告訴我們,行為與身體的變化可以改變我們的情緒。這為我們透過自己的行為來主動改變自己的情緒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此後也有心理學家用實驗證明了類似的觀點。例如,美國心理學家艾克曼的最新實驗表明,一個人如果總是想象自己進入某種情境、感受某種情緒,那麼這種情緒十有*會真的到來。一個故意裝作憤怒的實驗者,由於“角色”的影響,他的脈搏會加快,體溫會上升。
由此可見,假笑能觸動體內橫膜,具有很好的熱身效應。它好比將車鑰匙插進汽車中一樣,只要扭動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