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3部分

確如此!

然而,經費是硬道理,不是誰想配就能配的,歸根結底,還是得校內排名和競爭,所以,這樣的規則就一直延續下來,直到楊銳讀研的時候,也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金額水漲船高了。

到30年後,學校配個十萬八萬的經費,最多不讓省部級資金歧視,要想有利,還得二三十萬的。國家級資金的要求當然更高了,專案負責人先要有個七八十萬的省部級資金,才能在一兩百萬的國家級基金上佔有優勢。

這樣的規格,大部分學校都是玩不起的。

而在1984年,楊銳的五萬元首期資金,也是妥妥的獨立實驗室的高規格,除了北大清華能出得起這個錢,其他地方高校只有流著哈喇子羨慕的份。

同樣的,楊銳拿出一萬元的起始資金,對於科研組來說,不說高不可攀,也是高高在上了。北大生物系裡面,有一半的科研組的起始資金拿不到這個數,而在北大以外的地方高校,至少九成的科研組沒有一萬元的起始資金。

在用錢砸人這條道路上,楊銳也算是找到了自己的重錘。

沒幾天功夫,楊銳的離子通道實驗室就收到了滿桌子的簡歷,或者說,是履歷表。

這些履歷表,有的是真人送來的,有的是寄送過來的,最遠的來自雲南……

風雨兼程六千里,實在讓楊銳懷疑80年代人的訊息渠道。

而在一堆履歷表中,楊銳也如願的找到了熟悉的名字。

終於……楊銳都要哭出來了!抓一隻小牛我容易嘛我!

……

正文 第539章 糾結

被楊銳逮住的小牛名叫蘇先凱,才從大連輕工業大學畢業三年,而在楊銳的記憶裡,這位最終憑藉酶學方面的研究,榮登工程院院士的寶座。

真正的未來大牛,現役小牛!

楊銳恨不得抱住這傢伙的簡歷親兩口,有這樣一貨加入,他的儀器才不算是白瞎了!

成功無僥倖。

任何一名能做院士的研究員,都是難能可貴的。

基本上,除了某些特別的人物,工程院院士差不多就是終身學霸的典範了。

小學初中和高中自不必說,都得是人中學霸,進入大學以後,更是院士級學霸爆發的最佳時機,可以說,一名工程院院士在初級教育階段,可以是學業上的中產階級,但在高等教育的初級階段,工程院院士一定是學業上的富豪階級。

當然,大學本科教育終究只是高等教育的起始點,要想成為工程院院士,少說還得有二十年的學習時間。就中國目前的現狀來說,這二十年可以是繼續讀書,也可以是邊工作邊讀書。

但無論是80年代的中國,還是21世紀的中國,持續讀書的效率還是最高的,而可能成為院士的學者,在這段時間裡,也必須力壓群雄,如此方能爭奪更多的資源,進入良性迴圈。

四年本科,三年碩士,三年博士對一名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依舊是基礎,只有那些博士成績好的研究者,也就是說,只有博士中的學霸,才有機會進入強悍的大學或研究機構,成為一名光榮的頭犬。

這個階段,成績好的頭犬會得到教職或研究機構的正式職位,從而拿到社會平均薪水,成績不好的就只能以博士後的名義繼續努力,拿最低保障金。

因為博士後不是學歷,所以,續讀博士後是一種很不經濟的選擇,往往是不得已而為之。

但不管怎麼說,兩年或者三年的頭犬生涯之後,一名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才算是入門。

更殘酷的是,只有優秀的頭犬,才能進到研究快車道里去。

這種優勝劣汰的過程,意味著流失在外的小牛是極少的,像是蘇先凱這樣現狀不佳的小牛更少。

畢竟,絕大多數的小牛都是本科階段的學霸,這意味著他們即使找工作,也一定能找到很不錯的工作,而大部分的小牛並不會選擇直接工作,他們會嘗試透過選拔,前往美國等發達國家,做公費留學生,例如未來的超級大犇施一公,就是從清華提前畢業,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一路讀到了博士,並在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做博士後證明了自己,繼而用了十年時間,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隨之回國,積累聲望,點上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成就點。

從接受高等教育開始,施一公基本沒有浪費一點時間,他的履歷也可以看做是終身成就獎的最簡潔路線,而他在國外的十八年,也可以說是學成歸國的最短時間。

鄉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