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主意?”
“誘導基因突變;我知道;現在看起來;理由是很充分的;但你怎麼就決定要用這種方法了?”
楊銳輕笑兩聲:“我覺得是個好辦法;沒有多想。”
“用這種方法的話;你得到哪種突變基因;就要就某種突變基因研究下去了;對嗎?”澳大利亞人層層深入。
楊銳點頭:“是這樣沒錯。”
“還是有一定的可能會研究不下去吧;你會不會誘導了突變基因;但是無法做下去;而選擇了其他的突變基因?
澳大利人一下子問到了關鍵問題。
附近的幾個人都看向楊銳。
基因的突變是隨機性行為;而被突變的基因卻不一定好研究出分子機理。以3年後的技術;還有無數的基因研究不出分子機理;作為一門剛剛開創的方法;澳大利亞人的想法是再正常不過的推理了:
楊銳一定是誘變了多個突變基因;然後選擇了其中最容易研究的;分析了分子機理。
如果沒有第三部分的論文;也就是楊銳寫在後半段的論文提要;大家或許不一定會這樣想。
但楊銳都做出分子機理了;那他手裡;說不定還掌握著幾個突變基因。
對於剛剛看過論文的領域內專家來說;這可是個不大不小的誘惑了。
楊銳也意識到了此點;卻是含混不清的道:“我的運氣比價好;總之;我在基因挑選上沒有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