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1904年,俄羅斯與日本為爭奪遠東的利益,在中國的土地上大戰,經過血腥的廝殺,日本戰勝了。俄羅斯除將在中國東北的特權讓給日本外,還將庫頁島南部割給日本。小小的日本打敗了龐大的俄羅斯,逼得它割讓土地,這在大清朝野看來近乎奇蹟的事,立刻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討論的結果是:日本是實行了君主立憲的國家,而俄羅斯乃是君主專制,所以日本打敗俄羅斯,證明了君主立憲的極端重要和絕對正確。清廷為發現了這一條奧秘亢奮不已,當即決定,派五大臣出是東洋西洋,考察東西兩洋的憲政。

考察回國,五大臣之一的載澤給朝廷上奏摺,稱立憲有三大好處:一君主神聖不可侵犯,皇圖永固;二或列強尊重,外患減輕;三依法治國,使革命黨失去了革命的理由,故可彌內亂。

第二章 近代史程序的十字路口(3)

在袁世凱、端方等重臣的推動下,慈禧終於下定了立憲的決心。1906年9月一日,清廷頒佈預備立憲的上諭,宣佈預備立憲。上諭的內容主要有三點:第一,及時仿行立憲,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百年有道之本;第二,因目前百廢待興,民智未開,故需改革官制以除積弊,振興教育以啟民智,理財備武,以資立憲之基;第三,待預備工作初具規模,再妥議正式立憲之期。

預備立憲的上諭引起了舉國歡騰,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武漢、廣州等大城市的書局報館高掛龍旗慶賀,各地的官府、士紳、學界召開慶祝會,敲鑼打鼓,張燈結綵,為專制制度的即將結束而欣喜若狂。在北京,各學堂的一萬多名學子相互聯絡,齊集京師大學堂,舉行慶賀典禮。當時知識界普遍認為:以幾千年相沿的專制政體,不用人民請求,不需要流血,便有轉為*政體的可能,雖然目前只是預備階段,但也是數千年來的奇蹟了,因此可圈可點、可喜可賀。

二. 立憲與地方自治

“立憲”這個概念來自於古希臘、羅馬,是一種國家的管理模式。該模式由國家制定憲法,實行議會制度,並以選舉作為主要的*形式。立憲又分為君主立憲和*立憲,君主立憲又稱“虛君共和”,是在保留君主制度的前提下,頒佈憲法,樹立人*權、限制君主權力、在事實上,它可以看作共和政體的一種,其與*立憲不同的是國家元首仍是君主,並且,君主是終身制的。不過,清廷當時要實行的可不是虛君共和,而是類似於“二元制君主立憲”的制度,這種制度下,君主仍擁有實權,內閣作為政府對君主負責,議會是行使立法權的機構,但君主對議會的決議有否決權。

不過話說回來,當時國內對立憲熟悉瞭解的沒有多少人,滿清皇室、大臣對所謂的立憲,基本上都是一知半解,四萬萬草民更不知立憲為何物,知識階層中,大部分人也只知立憲之後,人民的權利將大大增加,君主“朕即法律”那一套行不通了,君主也必須遵守憲法,在憲法規定的範圍內行使權力,而更進一步的,就不知其祥了。

鑑於這種情況,紳士階層的精英人物張謇、趙鳳昌、湯壽潛等聯絡了江浙一帶的紳商士人一百多人,成立“預備立憲公會”,一方面向民眾宣傳立憲知識,一方面督催清廷儘快立憲。

流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對清廷的立憲也是歡呼頌揚,透過各種途徑為立憲大造輿論,期盼立憲成功,他們將原來的保皇黨改成了“帝國憲政公會”,想有朝一日回到國內,以政黨身分參與政治活動。

大清當時的立憲,還伴有地方自治。地方自治對士紳極為有利,因此獲得了士紳階層的大力支援。慈禧的新政時期,士紳們或投資工商業變成了資產階級,或辦學校、辦刊物雜誌,成為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或者與會黨聯合,成為地方大豪。明清以來,中國的封建社會基本都立足於皇、紳共治的基礎,皇權是大旗,高高在上,而在農村的鄉土上,在皇權沒有觸及的角角落落,則是士紳們的天下,不過地方官也經常和士紳發生矛盾,限制士紳的權利。如今實行地方自治,紳士階層可以名正言順的獲得權力,那情況就不一樣了,所以他們在支援立憲的同時,也不遺餘力的支援地方自治。

第二章 近代史程序的十字路口(4)

在當時的報刊上,關於立憲、關於地方自治的討論熱烈至極,幾乎一邊倒的都是讚頌之詞,反對意見寥寥。討論之際,代議制、選舉制 、主權在民、三權分立這些名詞概念漸漸的為知識分子所熟知,基於這些概念的理論學說四處傳播,使得晚清暗淡的天宇上紅霞陣陣,一時風景如畫。